赵陵曦
[内容提要] 本文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概况、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典型经验、国内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现状、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等进行了综述,阐明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内涵。通过产业结构演进和科技进步与创新两个方面分析了晋城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现状,指出了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促进晋城市资源型经济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晋城市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晋城市是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而发展起来的一座煤炭资源型城市,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大规模煤炭开采至今超过50年,形成了严重依赖煤炭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的“一煤独大”的重化产业结构,目前正处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与此同时,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正逐步由高速发展阶段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的经济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动力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为晋城市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力量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将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晋城市转型跨越的发展目标。
一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综述
(一)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内涵
1.国内外资源型经济转型研究概况。国外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专门针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并不多,更多是针对资源型城镇(社区)的研究,研究重心放在了资源型城镇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及运行机理、环境治理、城市规划等方面,对资源型城镇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研究较少。[1]
国内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重心多放在资源型城市的概念、界定标准、数量、资源型城市演化进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产业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涵盖面较窄,系统性、全面性、宏观性不够,部分研究混同了产业转型与经济转型的范畴,且多侧重于产业转型,对于转型过程较多关注接替产业的选择,对经济转型的目标模式及转型过程中的战略与规划安排、阶段性安排、过程监控和效果评价研究较少。城市个案研究多,资源型经济共性问题研究少,研究方法大多为定性分析和经验总结,缺乏深入科学的定量分析。总体上看,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的要求。[1]
2.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内涵。资源型城市是指以本地的某一种或几种可耗竭的自然资源的开发、生产、加工为主要经营活动的城市。[2]煤炭资源型城市是其中的一类。
国内研究中一个典型的概念是: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主要是指其结构性转换,即从主要依赖耗竭性资源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结构,转向依赖非耗竭性资源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结构,转型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城市原有依赖本地自然资源基础发展起来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由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得到改善,城市的整体竞争能力得到提升,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
研究认为,由传统式的依靠大量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转变为现代式的依靠组织结构的调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技术的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成为资源型城市目前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是其他诸如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等问题解决的基础。[4]这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整体经济转型的目标和路径完全一致。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主要包括资源结构调整及资源取向的转化;先导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再选择、再配置;市场取向的调整;生态环境的修复;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与安置;人文价值观的转变等。[5]其中,产业转型是基础。
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2种,具体做法又可分为产业链延伸、新型产业植入和新主导产业扶持3种模式。[6]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国际经验
发达国家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国内学者总结归纳了3种主要模式。[7]
1.美、加、澳模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其资源型城市一般规模都比较小,且大部分都是单一资源型城市(镇),由于其人口及城镇规模有限,实现经济转型的难度相对较小。其转型的特点是资源型企业绝大多数是私营企业,主要依靠市场的选择,政府很少直接干预,而是通过设立转型时期社会保障和救济专项基金,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促进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人在新兴产业中的就业机会,以尽快实现转岗再就业等措施,使得三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顺利进行。
2.欧盟模式。这是政府主导型转型成功的典型案例,以德国的鲁尔区最具代表性。首先,德国联邦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各级政府共同参与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设立地区发展规划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制定具体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发挥政府的投资导向作用。其次,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对原有的煤炭产业进行整合,将采煤业集中到机械化水平高、盈利能力强的大矿井,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对钢铁产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对创新型产业加大支持,使得信息软件、生物技术等新型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传统和新兴产业组成的多元产业结构。第三,重视历史文化的挖掘,各类工业遗产形成的旅游景点每年都能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第四,重视环保,改善环境。通过重塑形象,吸引投资,促进了经济的成功转型。在欧盟各国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政府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
3.日本模式。日本的资源型城市主要是煤炭资源型城市,以北九州地区最具代表性。日本煤炭资源相对缺乏,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煤炭储量下降再加上开采成本的提高,日本开始转变能源政策,由利用煤炭资源转向利用国际市场价格更便宜的石油资源,这种情况下,北九州地区大片矿井关闭,数十万工人失业,经济陷入严重萧条,面临着严峻的经济转型局面。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对北九州地区失业工人及其子女进行安置,对接收的企业进行补助,对失业工人进行免费培训,帮助介绍新工作等。其次,推行产学研相结合,兴办新型企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大批区域外企业迁入北九州地区,为其提供廉价的土地在该地区兴办起一批现代开发区。促进产业界和学校开展共同研究,减少对国有设施使用的限制,为创设新产业提供有利条件,环境产业、生物技术、网络通信等产业逐步发展起来。第三,对原煤炭生产场地进行复垦改造,积极发展旅游业,将关闭的煤炭生产矿井改造为旅游景点、科普教育场地等。经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北九州地区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由传统的煤炭资源型地区转型成为日本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国内现状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受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牵引,我国资源开发的强度和规模不断扩大。在经济发展初期,依靠低成本优势,资源型城市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资源型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以及资源逐渐枯竭等因素的影响,资源型城市经济存在的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下、技术水平与效益低、产品初级、粗放型发展、环境破坏严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创新能力不足、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困难等问题日益突出,“资源诅咒”现象在我国的省际层面已经出现。“资源诅咒”现象即资源贫乏的国家在经济增长上的表现通常都优于资源丰富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逐步成为我国资源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出台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等一系列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国务院从2001年确定阜新为全国第一个转型试点城市到2010年批准设立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由政府主导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2010年11月,国务院批准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综改试验区),这是我国第九个、也是迄今全国唯一的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综改试验区,是我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一次重大实践,山西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其转型试验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规划了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基本路径:以循环经济和技术进步为基本路径,以煤为基、多元发展,通过改造提升资源型产业,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最终实现经济由单一资源主导型产业向新型、多元、现代产业体系转型。这一转型路径与德国鲁尔区相似,属于综合型转型模式,即通过资源型经济转型的3种模式产业链延伸模式、新型产业植入模式、新主导产业扶持模式共同作用,最终形成多元化的产业体系,从而摆脱资源依赖桎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与鲁尔区4
430
km2的区域面积,约540万人口相比,山西面积近40倍,人口近7倍于鲁尔区,经济转型的难度更大。经过3年多的建设,目前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在产业链延伸、新型产业植入、新主导产业扶持3个方向均取得一定的进展,以产业链延伸取得的进展最大。一批以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醇、二甲醚、煤制天然气等为代表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已经建成。云计算、新能源汽车、煤机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加速发展。总体上看,资源主导型产业结构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且变化缓慢。资源型经济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转型,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经历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