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晋城资源型经济转型现状
从前述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典型概念可知,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主要是指其结构性转换,核心是产业结构的转换,而产业结构的转换通常与科技进步与创新呈正相关,即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伴随着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的。因此,从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科技进步与创新两个方面来考察晋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现状是适当的。
(一)晋城产业结构的演进
产业结构通常是指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各产业就业人数在就业总人数中的比重、轻重工业比例等指标所反映出来的产业间的关系结构。
1.建市以来至2009年的产业结构变化。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申彩云、张爱国研究了晋城建市以来1985—2009年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并绘制了GDP产业构成和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图,[8]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1)图1
反映出:第一产业占GDP比例不断下降,从1985 年的20.8%下降到2009 年的4.1%,下降了16.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
的比例则时升时降,但幅度不大;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1985 年仅占GDP的17.1%,到2009 年已经占到了32.5%。原因就在于,在1985
年到2009 年期间晋城市的GDP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条件下,第一产业除个别年份外,大多数年份的增长速度都低于GDP的增长速度,甚至有4
年出现了负增长;第二产业从总体上来说增长速度大于GDP的增长速度;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除了在4
个年份内出现了个位数的增长外,其余都是呈两位数增长,可见增长速度之快。
(2)由于晋城市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极低,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影响微弱,因此,在引用该研究产业结构内部分析结论时,将不包括第一产业,且在本文后面的有关叙述中也将不再涉及第一产业。
从晋城市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分析可知,建市之前,工业行业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分别为煤炭、冶铸、机械等行业,煤炭行业占到全市工业增加值的59.8%,冶铸行业为8.2%,机械为7.9%;但随着行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得到了新的发展。到20
世纪末,工业增加值中排在前5 位的已变为煤炭61.9%、冶金9.6%、电力5.7%、化工4.9%和建材3.1%。进入21
世纪,随着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晋城市产业结构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煤炭产业依旧稳定增长,电力、化工行业迅速发展,比例上升,机械行业在一些新建企业的带动下,所占比重也开始回升,而冶金行业却下降为第五位。到2009
年,排在工业行业前5
位的分别是煤炭、电力、化工、机械和冶金。晋城市第二产业中煤炭产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产业结构的重型化特征明显,煤、电、化三大产业高速增长,非煤产业发展缓慢,机电、冶炼、纺织等行业所占比重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逐步下降,严重制约着晋城市产业格局多元化发展的步伐。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1985
年建市初期,晋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7.1%,到了2009 年,已 上升到32.5%,提高了近15 个百分点。按增加值计算,2009
年晋城市第三产业内部居前3位的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约占第三产业比重的25.31%;批发和零售业,约占16.30%;金融业,约占11.55%。按就业人数计算,居于前3
位的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约占第三产业总就业人数的26.8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约占16.79%;教育,约占10.82%。可见,晋城市的商业发展速度比较快,传统服务业占主导地位。
(3)从图2可以反映出,晋城市的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85 年占整个就业比重的47.9%下降到2009
年的35.4%;第二产业是时升时降,但总体上是呈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基本上是保持上升趋势,到2009
年末已处于第二产业之上,并呈超越第一产业的趋势。正如配第—克拉克定理所描述的那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也会随着发生改变,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而后又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也正说明晋城市的产业结构已经初步具有了高度化的特性。
2.综改试验区建设以来的产业结构分析。国务院2010年批准山西省设立综改试验区,但为了与上述专门研究相衔接,这里选取2009年—2013年数据进行分析。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在经历了从1985—2009年20多年的一个长周期变化后,晋城市三次产业似乎进入了一个停滞期,在2009—2013年5年内,三次产业都只产生了一些轻微的波动。第一产业已经低到不能再低,且仍然承载了将近30%的就业人数。第三产业在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期后,也遭遇了发展瓶颈,依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支撑,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在现有人口规模和需求条件下,发展空间已经十分有限,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以煤炭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至今仍计划色彩浓厚,产业组织结构以国有企业为主,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仍不成熟,产业结构刚性特征十分明显,除了吸纳劳动力能力弱,为第三产业的发展似乎也只提供了一些生活服务类的需求,晋城市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业吸纳劳动力最多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轻重工业的比例5年内的变化很小,资源型产业主导的重型产业结构积重难返。从固定资产投资在三次产业的比例来看,第一产业2011年后增长幅度较大,且连续2年增长,这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有关。第二产业2011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经历了2012年的缓慢回落后,2013年又有较大幅度的回落,考虑到晋城市一批新的矿井正在建设,煤炭产能仍在扩张,这一回落并没有产业转型上的典型意义。第三产业在2011年大幅下降后,2013年又大幅增长,呈现出不稳定波动的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持续稳定增长的投入,特别是需要大量知识和人才投入的现代服务业,更需要大力支持。总体来看,晋城市资源型经济转型在经历了3年的综改试验区建设后,成效并不明显,产业转型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如何更好地破题将关系到未来转型路径的选择。
资源型城市通常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表2列出了第二产业中排在前面的7个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据绝对优势,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进入前3是一个新特点,这是晋城市不断扩大开放,着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结果。除了煤炭、电力、冶金等传统行业外,其他几个行业都具有很好的成长性,煤层气为代表的新型能源产业,煤机、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富士康为代表的信息通信产业等为晋城市未来扶持新的主导产业奠定了基础。
从表3可以看出,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呈现出与表1三次产业的产值比例相同的特点,产业转型陷入僵持阶段,变化缓慢,表现了转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晋城市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依靠传统的手段已经不能推动转型的持续发展,以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敢行敢试,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走出一条转型综改试验的成功之路。
(二)科技进步与创新
根据工业结构演化理论可知,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化共分为3
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重工业阶段,即工业由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的阶段发展;第二阶段为高加工度阶段,即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发展;第三阶段为技术密集化阶段,即向自动化和尖端技术的工业发展。[8]晋城市目前正处于第二个阶段。这一演化过程是沿着技术进步的方向进行的,反过来讲,科技进步与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推动力。一个城市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和深度。
1、科技资源。从表4可以看出,对于晋城这样一个中小城市来说,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108个似乎不少,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市属科研机构仅7家,人员只有65人,再加上缺乏基本的科研设施设备,实际上没有一家真正具备研究开发能力的市属科研机构。98个企业技术中心对应于2013年晋城市大中型企业119个,覆盖率达到82.4%,这是近年来晋城市持续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结果,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9家。但从质量上来看,大多数企业技术中心尚不具备开展技术产品开发的物质和人才基础,119个大中型企业中有R&D活动的只有9个,仅占7.56%。此外,晋城市还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市级实验室2个,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占地30余亩的晋城市科技研究开发基地(企业孵化器)已经在晋城经济开发区金匠园区奠基,建成后将成为晋城市首家集产品研发、创业辅导、企业孵化、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专业孵化器。2013年,晋城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增加值55150万元,占GDP0.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2073人,其中研究和试验发展117人,专业技术服务业1695人,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261人,这是由一支规模很小的队伍支撑起的一个十分薄弱的产业。总体来说,晋城市科技资源严重不足。
2.科技投入。R&D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表5可以看出,晋城市除2011年低于全省外,其他统计年份均高于全省,但与全国R&D投入差距十分明显,
这也再一次表明作为典型资源型城市的晋城市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经济转型的能力十分薄弱。
3.科技活动。相对于晋城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2073人的数据,表6中科技活动人员的数据与此并不相符,科技活动人员与全时人员不仅需要严格界定,在实践中更应该大力推进各类科技活动的开展,使大量的人力投入能够取得相应的成效。数据表明,政府科技投入逐年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科技投入则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意识,理清思路,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为晋城市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4.科技产出。从表7数据来看,晋城市有效专利保有量规模很小,其中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更少。技术市场交易额逐年增长,但规模仍然很小,特别是输出技术的额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薄弱的技术基础是不会结出丰硕的科技成果的,加大投入,厚积薄发,才能实现为晋城市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促进晋城资源型经济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资源缺乏,技术供给能力不足。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硬件方面,晋城市缺乏基本的科研基础设施,没有具备研究开发能力的公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教育发展缓慢。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器等有效的创新载体。在软件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与创新有关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中介体系、包括创业投资基金在内的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成果产业化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等尚未建立。自主创新能力缺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煤化工、铸造、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瓶颈。
2.人才缺乏。晋城作为一个传统的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的本土人才流失,“孔雀东南飞现象”普遍存在。在人才总量不足的同时,由于现有人才多集中于煤炭及与煤炭相关联的资源型行业,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更加严重。制造业、现代煤化工、煤层气、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人才短缺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与创新相关联的研发、设计、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标准、品牌、创业投资等方面的人才更加缺乏,这也是晋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根本原因。
3.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统计资料表明,晋城市2009—2013年企业科技投入占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比重平均为85.1%,比2003—2008年的平均64.8%提高了20个百分点,达到了很高的增长速度。但从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效果来看,企业新产品开发、专利等科技成果的产出增长缓慢,投入产出的反差巨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技投入的内部支出结构不尽合理,同时也印证了人才缺乏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的客观现实。大多数制造业企业仍处在按用户提供的设计和样品进行订单加工的阶段,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处在制造业价值链最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依靠技术创新促进企业自身发展,进而带动产业整体技术进步任重道远。
4.政府缺乏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有效政策措施和机制。在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各项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政策上存在差距,国家已经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并投入巨额资金实施了一系列科技计划予以落实,多年来,晋城市进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国家科技计划的项目几乎为0,进入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的项目也很少,未能充分发挥国家科技政策对当地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促进作用,政策杠杆失灵现象十分突出。本土政策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政策为主,自身缺乏有突破性的重大举措,形不成系统的科技政策体系。特别是在自身科技资源有限、创新能力不足的条件下,没有形成一套有效利用外部科技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严重影响了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