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创新驱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
针对晋城市科技资源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实际,进一步加大科技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强全市科技资源整合,改变条块分割局面,统筹配置使用全市科技资源。结合国家改革要求,制定新的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科技研发资金分配机制,严格申报审批标准和流程,竞争性项目实行公开招标确定,增加单个项目投资强度,改变科研资金过度分散,投资效益不高的状况。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向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加快公共研发机构、公共检验检测平台、重点实验室、科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科技孵化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人才开发服务平台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支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二)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促进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并做好宣传培训工作,提高企业的政策知晓率和利用政策促进发展的能力。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将本土科技创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在更大范围和领域共享科技资源和创新成果,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创新能力。针对晋城市科技创新实际,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形成较为完整的地方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保障各项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实施人才开发战略
晋城市不仅人才总量严重不足,还表现为结构性短缺的特点,特别是新常态下以创新驱动为动力的转型模式,不仅对人才的数量,而且对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经济转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实施人才战略包括高级人才的引进、本土人才的培养使用,以及资源型产业转型过程中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对于晋城这样缺乏研发能力和高级研发人才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要植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型产业,要研发和转化大量的高新技术成果,就必须做好高级科技人才的引进工作,以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高级人才,为经济转型提供人才支撑。本土科技人员是晋城市人才的主体,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养,培育一支能担当资源型经济转型重任的本土人才队伍。资源型经济转型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下岗工人,由于长期在资源型行业工作,缺乏其他职业技能,且文化程度较低,一旦下岗,再转岗就业的难度很大,这时,政府要提供免费的再就业培训,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成功转岗。
(四)加大科技投入
进一步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引导全社会扩大科技投入。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投入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企业科技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围绕产业发展的创新需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信贷管理机制,建立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投放。设立科技支行,创新金融产品,探索企业动产、股权、知识产权、订单等抵质押贷款方式。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开展企业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科技担保、互联网金融等融资模式创新。试办小额信贷保证保险,推动发展信用保险业务。加大成果转化投资,促进成果产业化。在全社会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包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外资等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五)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任何一项创新都存在风险,要深刻认识科技创新的基本规律,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创新宣传,培养公民科学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科技创新要允许失败。加大科技奖励工作力度,结合科技成果奖励,开展科技创新人物评选和奖励,大力弘扬先进模范人物投身科技创新的无私奉献精神。
主要参考文献: 1.龙如银,汪飞:基于系统观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初探,《管理学报》,2008,5(5):729-732。 2.吴春莺,徐建中: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学术交流》,2006(3):68-70。 3.车晓翠,张平宇:基于多种量化方法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绩效评价—以大庆市为例,《工业技术经济》,2011(2):129- 136。 4.赵国亮:以资源型产业集群促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兰州学刊》,2011(11):39-44。 5.张杏梅:新形势下山西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机遇、挑战及思路,《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3):67-72。 6.赵西三,王中亚: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综述,《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9):28-31。 7.张志军: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成功经验启示,《市场论坛》,2010(12):19-20。 8.申彩云,张爱国:晋城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及调整对策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0):141-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