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余庆
[内容提要] 晋城实行市管县体制30年来,商贸服务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体制机制、经营主体、经营业态、经营方式不断适应市场化的要求,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商贸服务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显着改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了6番,商贸服务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晋城市商贸服务业应当着力提高发展质量;重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新跨越。
[作者简介] 张余庆,晋城市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
1985年,国务院批准晋城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至今已走过了30个年头。30年来,晋城市商贸服务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纪念晋城建市30周年之际,回顾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历程,对于晋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由于资料来源及统计口径等原因,本文所讨论商贸服务业的范围,主要是指现行国民经济分类中的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
30年前,晋城是一个县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以后,晋城市成为省辖地级市。新体制给晋城市商贸服务业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挑战。那个时候,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晋城商贸服务业基本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个体商业虽有发展,城乡集贸市场也已开放,但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仍处于主导地位,主要农产品刚实行合同定购,工业品除少量自销外,多数还是统购包销。商品流通环节多,速度慢,效率低。
“购物难”、“吃饭难”、“住宿难”是当时最突出的问题。大批市级机关从长治搬迁到晋城,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蔬菜、副食品供应问题。商业网点少,规模小,基础设施差,商贸服务业机构、人员等都难以适应新体制的需要。市级商业、供销、粮食、物资等几大系统,除接收原晋东南地区的几个二级批发站,基本都是白手起家。当时有人戏称“小马拉大车”。新生的晋城市商贸服务业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起步的。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晋城的商贸服务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今非昔比。
一 建市30年,晋城商贸服务业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商贸服务业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最先展开的领域,也是改革力度较大,变化深刻的领域。回顾晋城商贸服务业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商贸服务业改革展开阶段(1985—1993)。1985年国务院批准晋城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这一年,也是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元年。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是计划经济,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次全会,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始由农村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推进。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新生的晋城市商贸服务业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这一阶段,商贸服务业改革的目标主要是,理顺商贸领域中的经济关系,搞活商品流通,促进商品生产,保障商品供给,稳定市场物价,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扩大商品流通渠道。建市初期,计划经济模式尚未打破,列入计划管理的商品仍实行调拨制。许多重要工业品批发、调拨实行固定供应对象,固定供应地区,按行政区划设立商贸机构,商品从工厂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一级站、二级站、三级站、批发、零售环节。1985年,全市共有17
个工业品采购供应站,57个工业品批发机构,178个农副产品采购机构,且全部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体制僵化、效率低下,商品短缺,市场萧条。建市之后,按照中央、省、市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商业经营逐步改变按行政区划和等级层次供货的批发模式,先后放开三级、二级批发企业和零售商店到外地采购商品的限制,商业企业可以按经济合理的原则选点进货,减少流通环节,增加进货渠道。大力推行以横向经济联合为主的改革,采取联购分销、分购联销等形式,发展农商、工商、商商等多种经济联合体。到1986年底,全市仅商业系统就形成横向经济联合体1800多个,其中农商联营1257个,工商联营324个;商商联营185个;农工商联营20个。通过改革,批发企业由原来的计划分配逐步改成了洽谈成交,厂商直接成交,现货交易、期货交易等。放宽农副产品的购销政策,产销之间、地区之间的流通渠道逐渐形成。厂家直销、厂商联营、批零兼营,各具特色、分布城乡的市场网络逐步建立。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商贸流通体系逐步形成,不断完善。
二是改革商贸服务业的经营形式。1987年至199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山西省政府出台了《以增强企业活力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统称35条),晋城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搞活国营企业的实施办法》。全市国营商业企业积极进行内部改革,1985年至1987年,商贸企业主要是推行经理负责制;1988年以后,商贸企业改革以“两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主要内容,以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基本形式,推动企业经营机制的逐步转换。1989年,全市商业企业全部实行了承包租赁制。承包形式主要有“上缴利润递增包干、超收分成”;
“上缴利润递增包干、超收全留”;退库承包经营、大包干等。与此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推行公开招标承包,层层缴纳风险抵押金。进行分配制度改革,把企业的经营成果与员工的收入联系起来,调动了员工的经营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1992年国务院出台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全市商贸服务业以贯彻《条例》为重点,全面落实企业14项经营自主权,市委、市政府组织各部门面向企业放权,12个职能部门制定放权条款124项,对不符合《条例》规定的389份文件予以废止和修改。103种限价管理和差率控制的商品价格全部放开,到1992年底,全市放开商品价格的比重达到90%以上。市百纺公司等企业进行无行政主管企业试点。同时,国营商业企业自身的改革力度逐步加大,先后推广重庆经验,实行经营、物价、用工、分配“四放开”;大中型商业企业推广太原五一百货大楼“柜组联销计酬承包经营责任制”经验;不少企业采用“国有民营”等形式,不断完善承包经营负责制,实行“两保一挂”,即保上缴利润、保发展后劲、工资总额与效益挂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促使商贸企业不断增强活力。
第二阶段为商贸服务业深化改革阶段(1994—2000)。这一阶段商贸服务业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到1996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任务,商贸企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国有经济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商贸企业属于一般性竞争行业,逐步退出国有经济序列。与此同时,实行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阶段,全市商业、粮食、物资、外贸等国营商贸企业,多数进行了公司制改造,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两个置换”即企业产权置换、职工身份置换,一批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企业;有的实行股份合作制;有的实行兼并、重组或者拍卖、租赁等。市属不少国有商业企业改为国有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企业职工出资入股,经营管理人员持大股,成立股东代表大会,建立并逐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深化改革,为商贸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精简行政管理机构,实行政企分开,逐步使企业变为市场的主体。1985年市管县体制改革时,市级没有设立商业局(行政职能由市财金贸易委员会代管),粮食、外贸、物资、医药等均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局+××公司)。城区设立商业局,不设立供销社。郊区(后改为泽州县)设立供销社,不设立商业局。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一时难以冲破,不久,一些机构设置出现反复。1990年前后,市区商业、粮食、工商、物价行政管理职能进一步调整,城区设立粮食分局、工商分局,城区商业行政职能划入市财金贸易委员会,实行市区一体化管理体制。1997年之后,县级商业局逐步改为商业总公司,退出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序列。1996年撤销晋城市物资局,组建物资产业集团,2002年,晋城市财金贸易委员会与晋城市经济委员会合并,成立晋城市经济贸易委员会;2005年,撤销晋城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整合内外贸行政管理职能,成立晋城市商务局。县级商贸服务业行政管理职能整合到县(市、区)经贸局或商务局。
转变政府职能,精简行政管理机构,减少管理层次,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以粮食体制改革为例。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政策,实行定购统销和议购议销双轨并行政策(即“双轨制”)。1988年山西省实行购销调及财务包干政策,粮食销售除对非农业人口基本口粮实行按统销价定量供应,菜农口粮和部分奖售粮按比例价供应外,其他工种粮、行业用粮等全部实行议价供应。粮食财务体制由原来的系统内垂直管理逐级下放到由各级地方财政管理。1992年,又进一步取消粮食统销政策,粮食销售价格全部放开。1993年国家建立粮食收购保护价制度。1995年实行“两线运行”改革,即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开。1997年粮食流通体制实行“四分开、一完善”(即政企分开、中央和地方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敞开收购、顺价销售、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及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2001年以后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逐步引深,2004年国务院出台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实行以“放开购销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至此粮食购销体制才真正走上市场化道路。
第三阶段为商贸服务业改革创新阶段(2000年以来)。这一阶段商贸服务业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运用信息技术,引入先进经营理念,创新商业业态,改造传统商业,加强商贸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商贸业服务功能,适应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现代化建设服务。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商贸流通方式,在晋城得到长足发展,传统商业逐步改造提升,新型商业业态快速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成为商贸流通业转型发展,提高运行质量的强大动力。
改革不仅带来了商品流通体制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商贸服务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过去,企业是政府部门的附属物,主管部门是企业的婆婆,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员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和员工缺乏经营积极性。如今,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我约束、自担风险。企业效益与员工收入挂钩,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商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服务质量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改革不仅带来了商贸服务业的大发展,也带来了市场的大繁荣。建市之初,晋城凭票供应的商品大约有60多种,从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后来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就连香烟都要找关系,走后门,这种状况一直到90年代中期才得以改观。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专营许可证制度的彩色电视机、小汽车、酒类、录音制品、特种钢材等稀缺商品,早已放开。即使继续实行专营许可证制度的成品油、种子、化肥、农药、卷烟、食盐、民爆器材等特殊商品,经营管理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成为这些行业的主要营销手段。如今绝大多数商品满足供应以至过剩,当初的卖方市场,如今变成了买方市场;当初的商品供不应求,如今变成了商品极大丰富,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顾客成了上帝,商家促销打折,千方百计满足各种消费需求,想方设法扩大销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