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课题研究 >> 正文



本会成果】晋城商贸服务业30年

2015-07-14

二 建市30年,晋城现代商贸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晋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电子信息时代的降临,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晋城市商贸服务业的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商业业态、营销手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商贸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一)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商贸服务业经营主体基本形成

  建市以来,晋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商贸服务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办法,积极引导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在市场准入、经营范围、企业改制、融资、税收等方面,大力支持民营商贸服务业发展。90年代,民营经济在商贸流通领域发展最快。尤其是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逐步收缩。1985年全市商业、饮食业、居民服务业共计营业收入8.38亿元,其中国营和供销社系统6.74亿元,占80.5%;个体私营及其他1.63亿元,占19.5%。到200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占19.56%,集体经济占15.39%,个体私营经济占65.05%,个体私营经济比重较1985年增加46个百分点。到2013年末,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从企业户数看,国有经济占7.16 %,集体经济占5.37 %,私营及其他混合所有制经济占87.46 %。从就业人员看,国有经济占9.38 %,集体经济占5.25 %,私营及其他混合所有制经济占85.36 %。从资产总额看,国有经济占22.13%,集体经济占0.54%,私营及其他混合所有制经济占77.33%。从年主营业务收入看,国有经济占10.98%,集体经济占0.87 %,私营及其他混合所有制经济占88.15 %。从缴纳税金看,国有经济占54.62%,集体经济占 1.51%,私营及其他混合所有制经济占43.88%。1985年,全市个体有证商户9027个。到2013年全市从事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发展到44023户,是建市初的4.9倍。

      1 2013年晋城市限额以上商贸服务业所有制结构分析表

                                  单位:户、人、万元、% 

           

项目与分类

合计

     其 中

批发业

零售业

住宿业

餐饮业

企业户数

 

335

94

171

27

43

国有

数量

24

6

9

7

2

比重

7.16

6.38

5.26

25.93

4.65

集体

数量

18

4

9

4

1

比重

5.37

4.26

5.26

14.81

2.33

其他

数量

293

84

153

16

40

比重

87.46

89.36

89.47

59.26

93.02

从业人数

 

37441

8961

17953

4445

6082

国有

数量

3513

2200

291

897

125

比重

9.38

24.55

1.62

20.18

2.06

集体

数量

1967

455

406

579

527

比重

5.25

5.08

2.26

13.03

8.66

其他

数量

31961

6306

17256

2969

5430

比重

85.36

70.37

96.12

66.79

89.28

资产总额

 

2904570

2173503

564740

81241 

85086

国有

数量

642689

609503

12104

20029 

1053

比重

22.13

28.04

2.14

24.65 

1.24

集体

数量

15693

3517

7356

3888 

932

比重

0.54

0.16

1.3

4.8 

1.09

其他

数量

2246188

1560483

545280

57324 

83101

比重

77.33

71.8

96.55

70.56 

97.67

年主营业务收入

 

4537266

3426901

1048155

24646 

37564

国有

数量

498011

466641

24660

5691 

1019

比重

10.98

13.62

2.35

23.09 

2.71

集体

数量

39495

23828

13530

1775 

362

比重

0.87

0.69

1.29

7.2 

0.96

其他

数量

3999760

2936432

1009965

17180 

36183

比重

88.15

85.69

96.36

69.7 

96.32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22696

15586

3522

1442 

2146

国有

数量

12396

11969

63

304 

60

比重

54.62

76.79

1.79

21.08 

2.79

集体

数量

342

117

101

102 

22

比重

1.51

0.75

2.87

7.1 

1.03

其他

数量

9958

3500

3358

1036 

2064

比重

43.88

22.46

95.34

71.84 

96.18

注:表中其他指按注册登记类型分的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企业、个体商户及其他企业。


    经营主体的变化,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力量投资商贸服务业的积极性。上世纪80至90年代,农民兴办的集体商业迅速发展,城区西巷大队率先建起第一个农民兴办的商场迎宾大楼,随后相继有天鹅商场、白云商场、银河商场、中亚商厦、华鑫商厦、晓光商场、康达建材市场、鑫元建材市场、金辇大酒店、高都大酒店、富景国际酒店等一批规模较大的民营商贸服务业投入运营。进入新世纪以后,民营经济更是突飞猛进,凤展购物广场、圣亚时代广场、金辇时代广场、凤展新时代广场、金辇龙亭购物广场、喜临门生活港、豪德贸易广场、月星商业广场,以及目前正在兴建的金融财富广场、皇城相府城市综合体、红星美凯龙等,一批又一批大型商业设施都是民营企业托起来的。198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商业、外贸系统共计仅有338万元,且全部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单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商贸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营经济的比重不断增加。据晋城统计年鉴,仅从2004年至2013年10年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105.9亿元,其中民营资本占90%以上。市区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基础设施基本都是民营企业投资兴办起来的。全市20家三星级以上酒店,民营投资或经营的就有13家,占65%。

     

  (二)服务不同消费群体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晋城商品市场体系逐步健全,满足各种消费需求,多样化、多层次的商品流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市场分工逐步细化,包括生活日用品市场、农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建材装饰材料市场、家具市场、机动车市场、电子电器市场、文化体育产品市场等等。各类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仓储设施更加完善。建市初,市区商业基础设施差,商品自给率低,更谈不上对各县的辐射功能。经过30年的发展,中心城区市场辐射功能显着增强。198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市的零售额只有1.22亿元,占24%;到2013年,全市29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城区达到155.9亿元,占54.27%;市区现有各类商业网点8952个,营业面积超过250万平方米,人均达到5.2平方米。全市13家四星级以上酒店,市区就有9家。

  (三)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经营体系初步形成

  建市初期,晋城商业不但数量少、规模小,而且经营方式落后,商业业态多为百货店、食品店、杂货店。交易方式以传统的柜台交易为主。建市以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商贸服务行业坚持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营销方式创新,积极引进现代流通理念和营销模式,新型商业业态不断涌现。连锁店、专卖店、专业店、便利店遍布大街小巷;超市、购物中心、购物广场、商业街、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不断出现;加盟连锁、特许经营、总经销、总代理、网络销售、无店铺经营等营销方式五花八门;物流服务、快递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据市商务局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大小超市473个,其中大型超市24个,连锁店2341个 ,专业店 255 个,专卖店2548 个,物流配送中心145 个,有 24家国内知名流通企业在晋城落户。2013年全市新型流通业态经营额达到 40多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15 %。

  (四)新型农村商贸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建市初期,全市商贸流通市场城乡分割,画地为牢。30年来,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全市形成了城乡通开,统一开放的流通市场格局,在广大农村初步建立起了新型农村流通体系。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基层供销社实施大面积改造,发展专业合作社,建设集镇区域性综合市场,形成以物流配送中心为龙头,多层次、多渠道的县、乡、村工业消费品流通网络。农产品流通渠道不断拓宽,鲜活农产品流通网络初步建立。村级连锁农家店、便民店实现全覆盖。农超对接、订单农业、经纪人营销等流通模式不断发育成长。农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2013年底已发展到4734个,年销售额 23.7 亿元。农资供应网络不断完善,每个乡镇都有农资连锁店。集旅游、娱乐、消费于一体的“农家乐”、“农家旅馆”等不断出现,吸引城市消费群体转向农村。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放大字体】  【恢复字体】  【缩小字体】  【我要打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