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课题研究 >> 正文



本会成果】晋城产业经济发展30年

2015-07-20




二 建市30年晋城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建市30年来,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各类经济主体市场意识日益增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批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一批新兴产业迅速成长壮大,一批落后产能遭到淘汰,晋城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198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86亿元、8.54亿元和2.36亿元,到2013年分别达到了43.2亿元、644.4亿元和344.2亿元,分别增长了14.1倍、74.46倍和144.85倍。1985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0.8∶62.1∶17.1,2013年演进为4.2∶62.4∶33.4,第一产业下降了16.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基本持平,第三产业上升了16.3个百分点。纵观晋城产业经济调整变化,大体上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一)第一产业产值持续增长,结构性变化明显

  建市30年来,靠好政策,人努力,晋城第一产业保持了持续增长。1985—2013年晋城第一产业产值从2.86亿元增加到43.32亿元,绝对值增加了40.46亿元,年均递增9.82%,其中1985—1995年年均递增14.40%,1995—2005年年均递增2.99%,2005—2013年年均递增11.38%。晋城第一产业在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结构性变化,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1985年为20.8%,1990年达到22.3%后开始逐年下降,到1998年下降到10.7%,1999年跌破两位数,一直从8.2%下降到2006年的4.3%,2006—2013年基本保持在4%左右。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性变化也非常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出1.农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整体上呈持续下降趋势。1985年农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为71.3%,到2013年下降到44.9%,下降了26.4个百分点。这一下降趋势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下降的程度在不断加重。1985—2000年从71.3%下降到68.7%,15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17个百分点; 2001—2013年所占比重从64.2%下降到44.9%,13年下降了19.3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48个百分点,是1985—2000年的将近8倍。二是年际间波动较大。从2001年到2013年12年间,农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提高的              
              1985-2013年第一产业分行业产值及比重表

       

有4个年份,最低提高1.2个百分点,最高提高9.6个百分点;下降的年份有8个,最低下降了1.8个百分点,最高下降了6.7个百分点,其中四个年份下降幅度达到5%以上。农业年际间波动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影响。

  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1985年以来,晋城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作物种植面积从1985年的337.5万亩减少到2013年的313万亩,减少了24.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了4.08万亩,油料种植面积减少了12.38万亩,果园面积减少了12.39万亩。农作物种植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小麦在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中从1985年的45.54%下降到2013年的37.46%,玉米从26.74%上升到57.31%,谷子从24.63%下降到4.94%。
     

     
 
  2.畜牧业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快速提升。1985年畜牧业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19.1%, 2013年提高到48.7%,提高了29.6个百分点。除了2005和2006年间有一次9.3%下降,基本上没有太大波动。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主要是靠政策激励和技术支持, 1996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建议》,2004年出台了《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畜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办法》。

  林业在第一产业构成中比重不大但下降明显,从1985年9.5%下降到2013年的3.7%。渔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小,但上升势头强劲,1985年时还不达0.1%,到2013年达到0.6%。

  (二)第二产业占比偏重,采掘业一业独大

  建市初期,适逢国家能源原材料紧缺,市场需求旺盛,晋城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乡村企业为主体,以挖煤炼铁为主导的第二产业迅速发展。 1985年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构成中所占比重达到62.1%,此后逐年虽多有起伏波动,但大体保持在55%左右,到2005年又上升到64%, 2013年为62.4%。

     
  在第二产业内部,采掘业(煤炭)一业独大,所占比重越来越突出。1985年采掘业在第二产业中占42.01%,到2013年达到79.07%,提高了37.06个百分点。期间的变化比较剧烈。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煤炭市场需求下滑,1999年曾下降到26.85%,2000年又开始提升,到2013年达到79.07%,其中2010年曾达到83.1%。煤炭产业一业独大有产量不断增加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价格因素。这一点可以从煤炭产业产量增长和增加值增长比较中明显的看出来,1985年全市煤炭产量为2248万吨,2013年增加到8143万吨,年均递增4.54%,而煤炭产业产值1985年为3.59亿元,2013年增加到509.55亿元,年均递增18.63%,增加值递增速度比产量递增速度高14.09个百分点。

     
 
  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下降严重。1985年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所占比重为46.88%,比采掘业高4.87个百分点,到2000年这一比重仍为45.56%,此后逐年下降,到2013年下降到12.47%,13年下降了33.0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2.55个百分点。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严重下降,主要原因是晋城制造业以乡村小企业居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不足,经营方式粗放落后。

  1995年乡镇工业企业开始整顿,一大批小冶铸、小化工、小机械等加工企业先后关闭退出市场。这可以从乡镇工业产值与全市工业总产值结构变化中看出来,1985年乡镇工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3.06%,1995年更是达到95.87%,2013年乡镇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到74.23%,下降了21.64个百分点(《晋城乡镇企业志》)。

  制造业内部各行业变化明显。按国家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制造业划分为27类。在这27类行业中,2000年以来新发展的制造业有印刷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电子通讯计算机设备制造业、燃气生产供应业等5个,其中电子通讯计算机设备制造业最突出,2013年增加值达到24.05亿元,在27类行业中居第二位;年均递增在20%以上的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化肥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等4类行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最高,达到26.72%;年均递增在10%—20%之间的有食品制造业、冶铸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力机械及器材制造、水的生产供应等7个行业;年均递增在10%以下的有饮料制造、服装服饰加工、石油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4个行业;年均负递增的有纺织业、通用机械制造业2个行业;退出市场的行业有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延压加工业、塑料制品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等5个行业。

    

  建筑业是晋城第二产业重要组成部分。1985年建筑业增加值为7394万元,占第二产业的8.65%。1999年建筑业增加值达到172072万元,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达到24.08%,是30年来建筑业在第二产业中占比最高年份。2000年开始,建筑业在第二产业中的占比开始下降,从23.4%一直下降到2013年的6.43%,下降了17.03个百分点,但增加值达到389428万元,是2000年的2.16倍。

     
  (三)第三产业传统型为主,新兴服务业发展快速

  第三产业通常也称为服务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第三产业正成为引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主导力量。受发展阶段的制约,建市初期晋城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构成中占比偏小,1985年仅为17.1%,1991年上升到32.1 %,六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当乡村工业快速发展的时候,农村第三产业相对滞后,致使1992年和1993年晋城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构成中的比重不升反降,到1994年才达到32.4%,此后开始逐年上升,到2001年达到40.5%,创下30年来晋城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构成中所占比重最高年份。此后逐年下降,到2013年下降到了33.4%。从2004年到2013年,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构成中所占比重一直徘徊在31—33%之间。

          1985-2013年第三产业内部主要产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表

      

  纵观晋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有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是传统服务业占比较高,但呈逐年下降趋势。传统服务业一般是指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批发零售和餐饮住宿服务业等。这三个产业1985年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达到72.42%,2013年下降到49.8%,尽管所占比重在逐年下降,但始终占到第三产业的一半左右。下降比较显着的是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其1985年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0.95%,2013年下降到了22.86%,下降了18.04个百分点。批发零售餐饮服务业下降幅度较小,从1985年的31.47%下降到2013年的26.94 %,下降了4.53个百分点。 
          
        

  第二是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但上升势头强劲。新兴服务业主要指金融保险、房地产和信息服务等产业。这三个产业1985年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是9.16%,到2013年提高到了22.19%,增加了13.03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起伏变化较大,1985年是4.75%,1996年达到23.96%,之后逐年下降,到2013年为12.82%。房地产和信息服务业也有起伏,但总体上保持了强劲上升势头。
1985年房地产增加值503万元,2013年达到205585万元,年均递增23.04%;1985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534万元,2013年达到116870万元,年均递增20.42%。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放大字体】  【恢复字体】  【缩小字体】  【我要打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