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课题研究 >> 正文



本会成果】晋城产业经济发展30年

2015-07-20

四 建市30年来晋城国民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济发展是解决当今所有社会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建市30年,随着晋城产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晋城国民经济和社会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30年来,在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下,晋城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85年晋城地区生产总值为13.76亿元,2013年达到1031.91亿元,是1985年的74.98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85年为758元/人,2013年达到44944元/人,提高了58.29倍。财政总收入1985年为1.09亿元,2013年达到223.25亿元,增长了203.82倍。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1985年的1.0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94.58亿元,增长了85.77倍,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985年为1.28亿元,2013年达到157.13亿元,增长了121.76倍。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5年的7.92%提高到2013年的21.63%,提高了13.71个百分点。

  经济实力的增强还表现在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不断提升。晋城每天生产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8771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28272万元,提高了3.22倍;每天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5193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16588万元,提高了3.19倍;每天创造的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1690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6117万元,提高了3.62倍;每天生产的粮食从2005年的1853吨增加到2013年的2479吨,提高了1.34倍;每天的发电量从2005年的3698万千瓦小时增加到2013年的6356万千瓦小时,提高了1.72倍。
晋城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从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所占份额变化中看得更明显。1985年晋城地区生产总值占山西全省的6.28%,201年所占份额达到8.19%;1985年晋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山西全省平均水平的90.45%,2013年提高到131.61%;1985年晋城财政总收入占山西全省的4.36%,2012年所占比重上升到8.42%;1985年晋城公共财政收入占山西全省的4.36%,2013年所占比重上升到7.61%。

     

     
 
  (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升,为晋城实施富民强市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1985年晋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元,到2013年增加到23250元,增长了44.77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69元增加到9026元,增长了23.46倍。1985年全市居民消费水平为359元,2013年达到13759元,增长了37.33倍,其中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从810元增加到19579元,增长了23.17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从305元增加到7032元,增长了22.06倍。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逐年增多,1995年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为583477万元,到2013年底增加到8254620万元,增长了13.15倍。就是贫困的陵川县,居民储蓄存款额也从34170万元增加到448083万元,增长了12.11倍。

      

       

       
        
  (三)产业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

  产业经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不仅是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更表现为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随着产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和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晋城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经济的专业化规模化促进了劳动力由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产业经济的发展集中表现为劳动力由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晋城1985年就业人员为79.64万人,2013年增加到148.24万人,增加了68.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增加了6.07万人,占增加就业人数的8.85%;第二产业增加了24.91万人,占36.31%;第三产业增加了37.62万人,占54.84%。进一步对19个行业2006年以来职工就业情况分析,发现职工人数减少的有农林牧渔业和居民服务业2个产业,农林牧渔业职工人数从2006年的1622人下降到1329人,减少了18.06%,居民服务业职工人数从2006年的3409人下降到464人,减少了86.39%。职工人数增加的有制造业、房地产等17个产业,其中职工人数增加最多的是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分别增长159.79%和119.55%,有7个产业增长超过50%,分别是商务服务业79.72%、水利等公共设施管理业69.81%、采矿业67.82%、建筑业63.36%、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61.32%、科研技术服务业56.69%、住宿餐饮业52.88%。

      
       
         

          
  2.产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了晋城城镇化发展。1985年建市之初,晋城以明星乡镇建设为重点, 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巴公、南村、高都、北留、润城等20多个明星乡镇集聚了大量乡村工业。1992年开始,晋城以小康建设统揽全局,乡镇工业提档升级,在36个建制镇重点建设了工业小区。随着乡村工业化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1985年全市非农业人口为19.93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0.9%,到2000年,全市非农人口达到39.8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9%。进入新世纪,晋城实施“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业集聚化程度进一步加快,城镇人口迅速增长。2000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73.8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34.19%,到2013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27.7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比重达到55.52%。

  3.产业经济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到2013年,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881公里,是2005年的两倍还多,高速公路达到319公里,比2005年增加了191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26.62万辆,是2005年的3.94倍;现代通讯快速发展,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24.09万户,是2005年的3.35倍,“不出门知天下”成为现实,特别是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现代服务方式的出现,城乡居民都可以“不出家门物购全球”,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4.产业经济快速发展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经济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尽快解决温饱是人们普遍的向往和追求。而现在生态绿色安全成了普通百姓的追求,健康文明成为大多数人的梦想,就是在农村,健身、跳舞也已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放大字体】  【恢复字体】  【缩小字体】  【我要打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