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这个词是站在贫困群众角度讲,站在政府或社会的角度讲,就是扶贫或减贫。贫困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减少相对贫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之一,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永远在路上”。我国现在开展的脱贫攻坚,是按照我国现行标准消除绝对贫困。下面,我市根据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刘锋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几点对晋城脱贫攻坚的思考或体会。
一、脱贫攻坚要放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去考量
目前贫困村脱贫最大瓶颈是“人”。凡是贫困村,所剩几乎皆“老弱病残”,50岁左右就算年轻人了。多数贫困村里的常住人口仅占户籍众人口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这其中还有一些是季节性住户,到冬季,一些百余人的村,甚至仅剩几个老人。2017年底,我国城市化率为58.5%,晋城的城镇化率为59.04%,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多在70%以上。当然各国国情不一,我国的城镇化率还有多大空间?晋城的城镇化呢?
无疑,城镇化是个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平衡城乡投资?上礼拜,我们去陵川附城镇丈河村调研。丈河村是个片区中心村,村里办了个寄宿制小学,可容纳200多名学生上学。看样子是建起来不久,质量也不错。按规划,这个村和周围8个贫困村、低收入村的孩子都可在此上幼儿院、小学,但目前全校幼儿院、小学仅有11名学生,4名老师。该镇目前还有几处一、二个学生的小学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有些贫困村搞了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但利用率不高。
脱贫攻坚以来,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搞了易地搬迁。但整村易地搬迁的必竟是少数。怎样将脱贫攻坚与城镇化规划、建设相衔接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二、脱贫攻坚要与乡村振兴相统筹
随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减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脱贫攻坚会逐步整合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成为其一部分。至2017年底,我市仅剩18个村,近1万贫困人口。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20个字,第一方面就是产业兴旺,这也是贫困乡村、贫困群众脱贫的支撑,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是不可持续的,脱贫成果不可能巩固提升。因此要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统筹。在脱贫任务相对较小的地区,脱贫攻坚已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部分。今年在国家层面,或者说在李克强总理的报告中,脱贫攻坚仍是三大攻坚战之一,在我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一部分。只有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中,实现了乡村的振兴,才会有农村贫困人口的持续减少,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三、脱贫攻坚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特别是贫困群体的积极性
脱贫的主体是谁?无疑是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但在脱贫攻坚中出现了一种倾向:脱贫任务、一级压一级,层层有责任,贫困群众某种程度上成了被动接受者,结果在一些地方造成了主次颠倒,帮扶干部成了主体责任人,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成了乐见其成者。一些第一书记感叹:“我们名为帮扶人,现在成了责任主体,事事得跑在前。村干部反而成了坐等看的客人。”一些贫困群众更是“坐等要”,等着别人送小康,一些非贫困户见此,心里不平衡,争当贫困户。而在层层责任传导压力下,一些乡村干部则出现了厌战情绪,以致于在贫困户退出核查时,出现了“干部算群众脱了贫,群众自己算未脱贫”现象。贫困群众自身脱贫积极性不足成了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工作存在偏差问题,也有因政策落实带来的巨大利益诱惑的影响。今年从上到下把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都作为了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要求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我市也正在出台《关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意见》希望通过生产奖励、更多提供公益岗位、加强宣传等等,扭转这种不良倾向,但要真正实现从“要我富”到“我要富”,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仍任重道远
随着陵川、沁水两个省定贫困县的摘帽,从阶段性看,我市脱贫攻坚大面积任务已完成,脱贫攻坚进入扫尾期,后三年的重点任务是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这一任务还比较艰巨。
扶贫产业普遍小、散、弱。通过几年扶持,贫困村虽都建立起了一些产业,但普遍小、散、弱。企业、合作社带动能力弱、产业规模小,效益不高。如各县(市、区)
普遍发展的光伏、莲翘,主要还是靠政府补贴。如何在乡村振中做强乡村产业,巩固脱贫成果仍是面临的重大问题。
贫困村基层组织普遍老弱。随着贫困区域青壮劳动力的外流,贫困村支村两委成员普遍老龄化,五十多岁就算年轻的,四十多岁的不多。村两委缺乏生气,带领群众致富的动力、能力不足。在攻坚中,这些村靠外部帮扶力量脱了贫,没了拐棍怎么办?各县(市、区)也都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富村带穷村,村企联建等。脱贫攻坚还有许多后续工作需要完善。如易地搬迁后,特别是集中安置点,贫困户迁入后,户籍管理、上学、就业、拆除复垦等等问题如何妥善解决?不少易地搬迁村民集中安置点的房子是为孩子成家准备,自己的收入来源主要还在村里,按规定旧房是要拆除的,拆了怎么办,怎么就业?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