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参阅资料综合 >> 正文



服 务 业】服务业的结构性变化

2016-08-03

    卓贤

  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结构转型的主引擎。今年上半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4.1%,高出二产14.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9.7%,高出二产22.3个百分点。从投资来看,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7%,增速高于二产7.3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7.7%,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高于二产18.3个百分点。

  当前的服务业比重并没有被高估,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低估的可能。上半年我国统计制度的一大变化,就是将能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式处理。但据此调整后,2015年服务业占比反而略微下降了0.3个百分点。另外,随着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涌现,很多服务消费不发生交易价值(如免费在线视频)或交易价值被低估(如网上约车的补贴消费),这部分福利改善并未计入GDP。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近期服务业比重的提高速度。上半年,我国服务业比重比2015年底提高了3.9个百分点。尽管有一定季节性因素,但此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发展史上极为罕见。这一变化趋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隐含着结构调整中的不利因素?这需要我们从更细致的结构分析中寻求解答。

  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发展并不平衡。传统服务业增速放缓。上半年,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比重约为服务业的30%,但增速分别比服务业整体低了1.3、1.9和0.6个百分点。资本密集型服务业波动较大。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增加值约占服务业的30%,其中房地产(0.000, 0.00, NaN%)业增速(9%)高于服务业1.5个百分点,金融业增速则从一季度的8.1%大幅下降到二季度的5.3%。虽然金融和房地产对增长拉动作用很大,但相关风险因素并没有反映到统计中,容易被高估且波动较大。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约40%,增速(8.9%)高于服务业1.4个百分点。但其他服务业目前的统计口径较宽较杂,包括信息、科技、文体娱教、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以及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等,个中情况尚难辨析。

  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须警惕形成过剩产能。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速加快,上半年增长16.4%,但绝对额尚低(5811亿元)。服务业中,投资比重约为三分之一的基础设施(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4.9万亿元,同比增长20.9%。政府主导投资在服务业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上半年,服务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1.6%,回落0.6个百分点,比整体民间投资低1.2个百分点;服务业民间投资比重仅为49%,比整体民间投资比重低12个百分点。从部分地区向社会公布的服务业投资重点项目来看,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冠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会展等名目的园区建设,以及以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旅游度假为名的房地产项目。过剩产能并非工业的专利,对于这种从工业向服务业转移的产能过剩苗头,应予以高度重视。

  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仍有待提高。我国一些服务业的竞争力得到不小的提升,服务外包中的信息技术含量明显增加。按人民币计价,上半年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顺差达到447亿元,其他商业服务业顺差446亿元,金融服务也实现了44亿元的顺差。但总体来看,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仍然超过7600亿元,其中逆差最大的前三位分别是旅行(-7051亿元)、运输(-1178亿元)、知识产权使用费(-739亿元),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以及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仍然严重依赖进口。

  服务业对就业贡献的可持续性值得关注。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已超过第二产业。2016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中,在采矿业同比下降11.3%、制造业下降2.6%的情况下,服务业增长3.2%,抵消了因部分工业行业去产能带来的就业压力。从农民工的情况来看,2015年农民工从事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44.5%,而制造业则从2008年的37.2%下降到2015年的31.1%。不过,农民工进入的大多是餐饮等低端生活服务业或快递等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服务业。对于这类生产流程类似于工业的标准化服务业,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正从工业向其蔓延,手机支付和无人机取代收银员和快递小哥的那天,也许不那么遥远。如果服务业不能在升级中创造出更多高端化、个性化的岗位,如果劳动力无法通过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提升技能,未来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并不乐观。

  服务业并不是高端产业的代名词,服务业比重的提高也并不必然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优化。政策研究者和制定者应更关注服务业的结构性变化: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终将趋弱,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往往孕育着泡沫风险,唯有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和高品质生活服务业才是产业结构向高端进阶的保障,才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所在。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室副主任,本文观点不代表其所供职机构意见。)(编辑 欧阳觅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6年7月29日)

 

 
放大字体】  【恢复字体】  【缩小字体】  【我要打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