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人大网
人大首页 >  调查研究 > 正文
关于《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决议》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7年10月20日 10:34:00    来源: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

关于《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决议》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

    晋城市人大常委会于2016年12月印发了《关于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按照常委会2017年监督工作计划安排,10月份召开的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决议》落实情况的报告。为切实提高审议质量,增强监督实效,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先后深入高平、阳城等县(市)对《决议》落实情况进行了前期调研;10月9日至12日,市人大常委会又组成调研组深入各县(市)进行了视察调研。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调研组对我市《决议》落实情况有了基本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举措及成效
    自《决议》印发以来,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各项决策部署及习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集中力量攻关、万众一心克难,扎实推进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在组织实施方面。市委、市政府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脱贫目标、坚持精准方略、狠抓项目落实,持续纵深推进我市脱贫攻坚工作。今年以来,进一步细化完善了我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先后制定出台了年度工作要点及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市、县主要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多次深入一线开展专题调研并组织召开脱贫攻坚专题会议,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导向,以重大脱贫工程为抓手,精心安排部署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四大班子领导、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党员干部、“第一书记”的“两包三到”精准帮扶联动机制得到全面落实。不断强化脱贫攻坚一线组织力量,“三支队伍”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帮扶成效明显;为增强机构力量,增设副处级领导岗位一名、抽调市直后备干部九名充实到脱贫攻坚队伍中;各级、各部门特别是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真抓实干、多措并举,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新格局,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今年,通过对贫困人口的摸底调查,全市共审核出列569户1894人、删除2457人,补录560户1445人进入国家扶贫信息系统;继续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调整,核定我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5万户6.94万人;全国扶贫信息系统内标注的我市未脱贫人数为1.68万户4.1万人。
    (二)在特色产业扶贫方面。今年,我市先后出台了《晋城市“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实施意见》、《晋城市2017年特色产业扶贫行动计划》、《晋城市贫困村产业扶持实施办法》等系列指导性意见,进一步细化了特色产业扶贫任务、措施,资金管理等,为产业扶贫提供制度支撑。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扶持贫困村产业发展,为贫困村产业建设提供资金支持。1、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在有条件的贫困村选择特色种养、林果、中药材等传统产业项目给予重点扶持。今年,全市确定产业扶持项目34个,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5894户,可带动7000余名贫困人口增收。2、光伏扶贫。光伏发电项目是支撑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的重要手段。市政府不断加大光伏扶贫项目实施力度,积极争取省发改委村级光伏电站项目5个并全部实现并网发电;3、旅游扶贫。市政府以全域旅游为契机,强力推进旅游扶贫项目。先后开展了乡村旅游扶贫资金专项督导、推进全域旅游标准化建设等活动,把乡村休闲游、农家乐等新业态融入到了全域旅游的大盘子中;4、电商扶贫。积极推动县级电商运营中心和村级服务站点建设,开展贫困地区创业就业活动,成功引进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企业进驻扶贫领域,拓展我市“名优特”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
     (三)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十三五”期间,我市计划贫困搬迁6011户、17286人,同步搬迁204户、492人。今年,省、市先后多次派出督查组对我市的易地搬迁工作进行专项检查。为切实落实好搬迁政策,对全市搬迁对象进行了重新核准,核定搬迁对象9009人,共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54个,集中安置6708人、分散安置2301人。全市集中安置点均已开工建设,主体完工26个,其余安置点正在加紧建设中。目前,入住人数1092人,入住率9.8%。
    (四)在生态补偿脱贫方面。市政府把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落实退耕还林补偿政策,将上年度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兑现到户,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3949户、10378人;利用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和资金,以陵川、沁水两个省级贫困县为重点,吸纳贫困人口参与林业工程建设。截至9月底,两个省级贫困县取得资质的造林专业合作社34个,贫困人口占社员总数的75.07%,贫困社员年人均收入5355元;依托林地管护,聘用贫困人口862人担任森林管护员,占森林管护员的43.49%,年人均收入达5890元;此外,积极帮助贫困人口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多渠道促进贫困人口增收。
    (五)在培训就业扶贫方面。市政府以稳定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了以提高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训活动,成立了培训就业扶贫领导组,建立健全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名制台账,大力引导贫困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给予午餐补贴。截止9月底,培训贫困劳动力1972人,转移就业2228人。
    (六)在社会保障兜底方面。市政府全面落实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加大低保救济力度,将符合条件的858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保障范围。今年,我市农村低保年人均3671元,高出3200元的扶贫标准,实现了低保线和贫困线的“两线合一”;积极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困难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爱行动,按标准为老年人、困难残疾人发放了生活补贴;进一步完善了医疗救助制度,实现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的有效衔接,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
    (七)在社会力量帮扶方面。为提升我市贫困地区产业化发展水平,市政府组织我市国有企业领导包村,工作队驻村开展帮扶活动。先后有26家国有企业与贫困村建立起多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实施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项目;民营企业组织开展了“百企帮百村、精准到户”扶贫行动,截至9月,104家民营企业和237个贫困村结对,合作实施项目186个,可带动11165名贫困人口增收;金融部门充分利用各项政策向贫困户和涉农扶贫企业投放贷款,为脱贫攻坚提供资金支持,截至9月底,已累计投放贷款1.64亿元,可带动贫困人口1281人。大力推广“五位一体”等扶贫小额信贷模式,今年1至9月份,全市共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14亿元;此外,市总工会、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也积极开展帮扶行动,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八)在公共服务提升方面。1.教育扶贫。继续实施“雨露计划”开展教育扶助。今年,全市落实上年度补助资金3887万元,资助学前幼儿8258名、寄宿生8913名、中职学校一、二年级在校生10888名,确保困难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2.健康扶贫。针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开展了健康扶贫“双签约”活动,签约人数20907人,签约率达84.24%。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医开通了“绿色通道”并免除了普通门诊挂号费。建立健全了重大疾病医疗救助机制,22种重大疾病纳入补助范围。同时,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慢性病门诊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力争将各项健康扶贫措施落到实处。3.科技扶贫。市政府瞄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生产需求,先后在建档立卡贫困人群中开展了中药材、谷子种植等技术培训5期,参加人数400余人;为了快捷高效的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于7月1日开通了“农村科技扶贫手机报”,截至目前,已向包括贫困村在内的广大农户发送信息30余期。
    二、存在困难及问题
通过市政府连续两年来的强力攻坚,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面貌明显改善,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有所增强。特别是今年来,市政府对照《决议》要求,聚焦脱贫举措、层层传导压力、强化责任落实,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在《决议》的执行过程中还存有一些问题,须引起重视。
    一、贫困人口动态调整的精准度有待提高。精准识别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和基础。自2015年以来,全市虽连续开展“回头看”,但个别地方贫困人口动态调整的精准度仍不容乐观。部分村在贫困人口的识别上,政策把握不准确、执行标准不统一、档案资料不完善,未能严格按照“两公示一公告”程序和“八不进”规定界定贫困人口,导致贫困人口仍有错识;在贫困人口的退出上,个别地方退出程序执行不到位、退出标准把关不严格,把精力放在“算账脱贫”上,只注重计算收入而没有严格考量贫困户是否达到退出指标,导致个别贫困人口的退出自己不知情、不认可等现象。
    二、扶贫产业基础薄弱,带动效应不明显。产业扶贫是“五个一批”的首要举措,是实现“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抓手。从目前我市情况来看,一是扶贫产业同质化。扶贫产业选择项目雷同,多为周期长、见效慢的种植养殖业。贫困村成立的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带动差。二是发展产业内生动力不足。贫困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留守人员自身发展产业能力有限,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直接影响扶贫产业项目的开发实施。三是产业项目推进慢。部分产业项目立项迟、起步晚、推进慢。特别是“一村一品一主体”项目实施程序繁琐,部分贫困村干部怕担风险,争取项目积极性不高,产业项目落地难,导致扶贫资金滞留。
    三、易地搬迁进展不平衡,后续发展支撑不足。易地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等民生工程。目前,我市易地搬迁工程进度参差不齐,集中安置点项目建设存在开工迟、工期紧、进度慢、入住率低等问题。一是易地搬迁时间紧、任务重。我市今年易地搬迁任务异常艰巨,现在距年底交账仅有两个多月时间,少数同志存在盲目乐观、麻痹松懈的思想,工作积极性不高,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尚没有进入攻坚决战的状态。二是突破搬迁政策“红线”。各县(市)均不同程度存在集中安置住房人均面积超25平方米的问题,超面积及建筑成本增加所带来的户均自筹资金超标问题尚无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三是“双签”协议落实难度大。部分搬迁群众不愿签订旧房拆除协议和复垦协议,干部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土地复垦工作滞后。四是对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重视不够。在如何保证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上缺乏前期规划,对搬迁群众的创业就业支持力度不够。此外,因各级扶贫政策叠加,搬迁的贫困户与随迁群众之间的利益落差明显加大,引发的矛盾也不容忽视。
    四、部分企业参与度低,帮扶成效不持久。在构建全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中,企业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我市企业偏向于单一的 “输血式”扶贫,对资金使用的参与度低,不注重帮扶成效。此外,由于受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企业帮扶鼓励政策缺失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开展帮扶的积极性有所下降,承诺的帮扶资金不能及时足额提供,个别企业甚至拒绝承担这一社会责任等,导致帮扶成效不明显、不持久。
    三、几点建议
    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工作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各部门要凝心聚力,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确保我市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精准意识,严把入口出口关,确保精准扶贫脱真贫、真脱贫。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精准。要扭住精准扶贫动态管理的“牛鼻子”,严把贫困人口的入口出口关。要吃透政策精神,统一识别标准,扎实开展“回头看”,定期核查贫困对象及濒临贫困线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应进则进、应退则退,确保精准扶贫“扶真贫”;要切实摸清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生产生活条件等情况,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标尺,综合考量是否达到退出指标,杜绝“算账脱贫”和“数字脱贫”,确保退出群众“真脱贫”。                     
    二、加快搬迁进度、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问题的有效路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贫困地区民生福祉的关键举措。1.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认清当前严峻形势,切实增强做好搬迁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研究并及时解决搬迁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鼓足干劲赶超工期,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今年搬迁任务。2.针对比较普遍存在的集中安置住房“超面积”和自筹资金“超限额”问题,要强化政策引导和督促指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导、整改落实,对超标住房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效办法加以解决。3.要注重迁出地土地的生态恢复与治理,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鼓励利用农村闲置土地退耕还林还草或用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加搬迁群众收入,促进“双签”协议落实。4.要做好易地搬迁群众后续发展产业规划,鼓励并扶持搬迁群众发展产业。要注重搬迁群众素质提升,培养一批掌握实用技术的乡土人才,拓宽增收渠道,真正做到“搬迁”与“发展”并重,“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
    三、围绕供给侧改革、狠抓产业扶贫,带动贫困群众稳增收、不返贫。
    实现稳定脱贫关键在产业。一是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要以市场为导向,完善产业规划,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发展特色适销产业,避免一哄而上,同质竞争,逐步构建特色明显、经营多元的扶贫产业新格局。二是要构建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户纳入到产业扶贫规划中来,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村级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主体。优惠政策、扶持资金要向可带动贫困户精准受益的产业主体倾斜,把贫困户和扶贫产业融为 “命运共同体”,形成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的长效机制。三是激发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主动性。注重培养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技能和素质提升,集中树立典型和榜样,讲好脱贫致富故事,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消除其依赖思想和争当“贫困户”的消极观念,以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四、加强政策引导、广泛凝聚力量,确保帮扶工作的持久化、实效化。
    社会力量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生力军。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特别是有实力、有能力的大中企业,带着使命、产业、资本、技术,把贫困群众吸附到产业平台上来,减少“输血式”扶贫和“慰问式”扶贫,确保帮扶实效;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动员各行业、企业参与到共建共享的扶贫开发行动中。建立民企扶贫激励机制,出台和完善相应的鼓励政策或优惠办法,在资金扶持、贷款贴息、土地流转、税收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力争达到企业扶贫与企业发展共赢;复制、推广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好模式,不断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逐步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打印此页】【收藏此页】 

主办单位:晋城市人大常委会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2层  电话:(0356)-2023011  Email:rd_zr@jconline.cn
Copyright © 2001-2012 rd.jcon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050010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