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晋城市委政策研究室网站
  公务员邮箱: 密码: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15:22:40
       当前位置: 首页>> 调查研究



发挥“五力”作用 促进“五业”发展

2018-06-14 10:35:36    来源:晋城政研与改革  

王志强


    
    晋城是全省唯一农林文旅康产业(简称“五业”)融合发展整市推进试点市。为搞好试点工作,按照市委领导的安排,4月17日—20日,我带领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和市农委的几个同志,赴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花乡、江夏区小朱湾村,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等地考察学习了当地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
   
  我们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认真听取了武汉市委政研室、市农委和黄陂区农委领导对武汉市开展“三乡”工程的情况介绍;听取了中国乡建院院长李昌平对小朱湾村的情况介绍;听取了依托民间非盈利组织做村民工作的80后志愿者姜佳佳对郝堂村的情况介绍。大家深感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一、武汉市“三乡”工程的基本情况和经验做法

  (一)基本情况
 
  “三乡”工程是指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市民下乡”,就是鼓励和引导市民长期租用农村空闲农房和农地资源,下乡过田园生活,并带去城市文明,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能人回乡”,就是鼓励和引导在外创业有成、热爱家乡的创业能人、社会贤达等,返乡创办实业,反哺家乡建设,用好当地资源,带动村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企业兴乡”,就是鼓励和引导有社会责任感、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到农村投资兴业,利用农村资源,推动农村股份合作开发,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武汉市“三乡工程”的实施,极大地催生了城市居民、工商界人士的投资消费热情,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增长能量,形成了席卷全市的城乡建设大潮。当地农村初步形成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文化创意、文明公益、农事体验、养生休闲和网红直播等新经济新业态,走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成功之路。一年多的实践,武汉市“三乡工程”共吸引352位能人回乡创业,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农村达145.36亿元,农村空闲农房签订出租协议8543户,年租金达1.3亿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总额达17.97亿元。
 
  (二)经验做法
 
  一是在工作思路上破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调动各方面要素资源投向农村,将农民闲置农房变为财富要素、农村资源变为创富资本、农产品变为农商品、农民变为合作股民,将乡村变为宜居创业乐园,为农村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二是在政策集成上创新。将过去零星、散乱的城乡融合发展举措进行系统集成,制定出台鼓励“三乡工程”的“黄金二十条”“钻石十条”“能人回乡四张牌”“农业共享经济”等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市民、能人、企业关注“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养老休闲”“文化创意”“民间非遗传承”等项目,为实施“三乡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在基础支撑上强化。通过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全市50多万农户全部完成新一轮产权登记、确权颁证工作。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更安心、企业更放心,为实施“三乡工程”提供了稳定预期。产权制度创新,土地经营权抵押贷、农房抵押贷改革试点、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等成功经验的复制推广,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同时,也为企业兴乡、能人创业提供了融资支持。
 
  四是在政府服务上优化。武汉市整合农业、财政、建设、土地、环保等10多个市直部门和各区的力量,整合农业农村的资金和政策,形成了服务合力。围绕建立完善“政府搭台、企业(市民)唱戏、农民受益、合作共赢”的运作模式,武汉市共组织开展30多场“市民下乡看房团”、“能人回乡导师团”等活动。此外,运用“互联网+”搭建高效网络信息平台,全市实现了有闲置房屋的农户与下乡意愿强烈的市民、企业的无缝对接。
 
  五是在设施建设上配套。3年来,武汉全市持续投入62亿元打造了近80个美丽乡村和15个中心村(社区),综合改善水、电、路、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停车场、卫生厕所、绿道等旅游配套设施。这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成为市民、企业下乡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
 
  二、小朱湾和郝堂村的基本情况和经验做法
 
  小朱湾和郝堂村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典型,规划设计是一个团队——中国乡建院,经验做法也基本相同。
 
  (一)基本情况
   
  小朱湾村,武汉江夏区五里界街道童周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湾,位于梁子湖畔,全湾29户,157人。4年前的小朱湾破烂不堪,没有像样的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猪屎牛粪随处可见,污水横流。房子大多是土砖房,即当地农民常说的“土砖窝棚”,还有就是上世纪80年代后修的红砖房。小朱湾把当年仅有的700多亩土地租赁给当代集团搞薰衣草园后,没有了土地的年轻人只好选择到外面打工,中老年人则只能在附近建筑工地打点零工、短工,因此,改造前的小朱湾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失地村”和“空心村”。经过实施以“荆楚.花.人家”为主题的项目改造,小朱湾一跃成为市民眼中的世外桃园---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今年以来,这里游客爆满,前来投资创业或休闲旅游的市民络绎不绝,过去外出打工的本村能人也纷纷回来创业。小朱湾圆了农村人的脱贫致富梦,也圆了城里人的山水田园梦。
   
  郝堂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南部,是典型的豫南山村。2011年以来,郝堂村以打造“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为契机,实施以“郝堂.茶人家”为主题的项目改造,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基层民生、文化涵养和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郝堂村坚持“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扒房”的“四不”原则,在尊重自然环境,尊重村庄肌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借用外部智力和现代理念激活了旧的资源。通过采取科学配置资源、合理布局项目、优化公共服务和让群众自己动手整治环境、改建民居、发展经济、规范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以复兴村落文化,保护生态文化,提升绿色文化,培育民俗文化为工作重点,实现了村庄变美、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农村升值的目的,走出了一条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乡村发展之路。2017年,郝堂村游客接待量达到80万人次,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推介,并先后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特色民俗村、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农业公园、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荣誉称号。
   
  (二)经验做法
    
   一是有一个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案。他们聘请了中国乡建院设计团队,秉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三生共赢”、“经营乡村”等理念,以系统乡建的理论指导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前期调研,着眼于村庄居住条件改善、风貌提升、产业升级和农民就业,在编制《村庄发展总体规划》的同时,对整个村庄进行了统一设计,为每家每户量身设计了房屋的改造方案。
    
  二是有一条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聘请的工作团队在项目落地过程中,深入农村与农民生活在一起,了解农民需要什么、忌讳什么,摸清了村内的风俗习惯、宗族关系及矛盾所在。在整个改造和前期经营过程中提供打包服务,及时调整设计和方法,做到有问题就地解决,高效应对村庄各种问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在地工作。
   
  三是有一个切合实际的村庄改造模式。旧房改造的原则是以“最小的人为干预,最大的原乡体验”,依托于本地区的传统,尽可能保留村庄原有肌理,不大拆大建,尽量采用地域性的建造材料,充分挖掘村内的旧材料,新旧结合,废物换新颜。保留和改造好老房子,赋予其新的生命。尽可能保留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使之并存于一个村庄,增强村庄的历史厚重感。

  四是有一套支持村庄改造的优惠政策。区(市)、乡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给予大力支持,整合上级各种项目资金,对绿化、道路、排水等进行设计和建设,同时,还收购改造几栋房子,作为村民开会和培训的场所。对于同意按照图纸改造的农户,政府给予一定奖励。

  五是有一个激发内生动力的合作社。在通过旧房改造彻底改变村庄外部形象的同时,在村庄内部成立内置金融合作社,通过资金互助和闲置资产的金融化入社,盘活农村“三资”,并通过合作社平台,让村民能够更加有效地对接政府和社会支农资源。
   
  六是有一个全力抓乡建的领导班子。当地街道办、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主要领导亲力亲为,一心扑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上,与村干部一道做群众工作,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村“两委”干部更是身体力行,天天待在建设工地,工作得很细致,每一块石头、一棵树都在他们的关注之列。
   
  七是有一个理想的区位和环境优势。小朱湾村地处湖北容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梁子湖,位于武汉南部大梁子湖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的核心,毗邻当代薰衣草风情园和七彩花海景区,尤其是薰衣草风情园,就在小朱湾的家门口。郝堂村虽没有小朱湾那样的地理优势,但也是有山有水有茶园,整体生态环境非常好。

  八是有一个多渠道多媒介的宣传推动。小朱湾、郝堂村能有现在这样的知名度,与各方面的宣传关系很大,首先是政府方面的宣传,如市区报纸、电视台以及官方微信的宣传。其次是乡建院的宣传,把小朱湾村作为成功的案例,通过微信、讲坛、会议等形式进行宣传。其三是上级领导和兄弟市县考察宣传,小朱湾、郝堂村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上级领导、兄弟市县甚至国外友人前来参观考察,累计已有100多批次。其四是游客的宣传,很多游客通过新媒体发送了大量小朱湾、郝堂村的照片和诗文章,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三、对我市开展“五业”融合发展试点的启示

  省政府把我市确定为全省唯一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整市推进试点市,是对我们最大的关心和支持。学习外地经验,给予了我们推进试点诸多的启示:

  一是必须激发农民自身的动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农民是主体,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只能是事倍功半。要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步伐,放活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林地经营权。鼓励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农民合作社或有限公司,鼓励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林地承包权、私有财产以及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林权、集体财产入股合作社或有限公司,逐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农民变股东”的目标,通过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工资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促进农民自觉、主动、积极地投身到农村产业发展的大潮中来。

  二是必须加大政府政策的引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用足用好国家、省的政策,研究出台具有晋城特色的管用政策,制定促进“五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要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促进涉农资金高效利用。要完善促进“五业”融合发展的配套政策,在用地、金融、税费、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能人投身于农业农村发展。

  三是必须依靠社会参与的助力。农村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资金问题。光靠政府投入,财力不堪重负,光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又很难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现在,城市集聚了众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而农村有大量的农房、宅基地等闲置资源,还有秀丽的山水、清新的空气和优良的生态等稀缺资源。借鉴武汉的经验,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综合效应。因此,要出台具有吸引力的奖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市民下乡过田园生活,带去城市文明;鼓励和引导更多在外创业有成的能人,返乡创办实体,反哺家乡;鼓励和引导有社会责任感、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到农村投资兴业,利用农村资源,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四是必须释放市场机制的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政府主导不是政府包办,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资本的合作上,各级政府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乱点鸳鸯谱,硬搞“拉郎配”;在产业项目的布局上,更不能搞“齐步走”、“一刀切”、“一哄而上”,而要因地制宜,依据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民俗传统等,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康则康、宜文则文,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乡村产业振兴“路线图”和“施工图”。 

  五是必须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是“指挥所”更是“先锋队”,既要把党和国家关于乡村发展的政策传达给村民,让他们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又要当好具体的行动者和实践者,发挥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离不开组织振兴。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将步履维艰;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才会蹄疾步稳。因此,推进“五业”融合发展试点,必须选择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的乡镇和村,才能把试点工作做实、做好、做出成效。

  (作者系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主任、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市综改办主任)

  【放大字体】   【恢复字体】  【缩小字体】 【我要打印】 【 编辑信箱】 

   相关新闻
政策研究室
晋城市改革智库2019年度研究...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2019年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 
市委政研室(改革办、综改办...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
主办单位: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改革办、综改办)   技术支持:晋城市信息中心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
电话:(0356)2198800 邮编:048026 电子信箱:swzys@jconline.cn jcswggb@126.com
最佳浏览效果 显示屏分辨率 1024*768  晋ICP备050010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