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课题组
晋城市作为中原城市群14个核心城市之一,积极融入中原、加快协同发展,对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意义重大。为充分把握各城市发展态势,学习其先进经验,我们选取了四大类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旨在研判晋城的优势与短板,对我市融入中原的重点及突破口进行思考。
一、晋城与中原城市群13个核心城市比较分析
(一)经济综合竞争力对比
从河南省社科院公布《2018年中原经济区省辖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数据来看,我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倒数第三,仅高于周口和亳州市,与开封、平顶山、漯河、济源、鹤壁、商丘接近,在中原城市群可以勉强列为第三序列。对比各分项,从经济总量来看,我市2018年排在第10位,只相当于新乡、许昌、周口体量的一半左右;经济发展指标倒数第一,与排名倒数第二的鹤壁市还差3.4个百分点;结构质量指标和支撑要素指标相对靠前,在14个核心发展区居于中游位置。
(二)三大收入对比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来看,我市2018年收入达125.3亿元,居第10位,但是增速为23.6%,居第2位,仅次于济源的24.1%,充分表明我市全年经济低位开局、稳中向好,实现U型反转。从规上工业利润增加值看,部分城市没有公布总量数据,仅公布2018年利润增速,我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38.7亿元,增长30.2%,排在第二位,远高于郑州、新乡、焦作等地。从居民人均收入看,我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3566元,排在第9位,与洛阳、新乡、开封大致相同,但人均增速缓慢,排在倒数第一位。
(三)城市人口分布情况对比
2018年我市常住人口234.3万人,城镇人口131.2万人,均排在第12位,仅高于济源和鹤壁等小型城市。从人口密度看,我市每平方千米只有244人,排在倒数第一,相比倒数第二的济源市还差154人,人口支撑能力严重不足。城镇化率59.88%,排在第五位,与洛阳、平顶山、焦作、济源、鹤壁相当,但是城镇化进程缓慢,相比2017年仅提高0.84个百分点,排名倒数第一。
(四)三产比例及旅游收入对比
从三产占比来看,我市第三产业43.3%排在第六位,仅次于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和亳州,经济结构渐趋合理性。从旅游收入来看,2018年我市旅游收入突破550亿元大关,超出旅游城市焦作市123亿元,在14个城市中排在第4为,仅次于郑州、洛阳和开封三个城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将为我市高质量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二、我市存在的短板与优势。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醒看到,我市当前发展存在的短板还比较明显,融入中原的优势也比较突出。
(一)相对短板
一是竞争实力不强,挤压效应逐步显现。我市虽然是中原城市群规划的14个核心发展区城市之一,但可以看到,我们周边150公里内有1000万人口的郑州、700万人口的洛阳、600万人口的新乡,100公里内有350万人口的焦作和长治、70万人口的济源。在一小时经济圈内,我们是234万人对3000万,1400亿GDP对2.1万亿。可以说,这些城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都强于我市,如果我们不能快速崛起,迅速壮大城市规模,周边城市将对我们形成“虹吸效应”。
二是创新活力不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相比焦作、新乡、开封等非资源型城市来说,我市长期以来,“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积重难返,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从近5年情况看,煤炭在全市GDP的占比高达1/3以上,2013年煤炭占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53.91%,2018年为54.91%,煤炭占比不降反升。今年上半年,全市煤炭行业增加值增长2.9%,拉动规上工业增长2.0个百分点,仍是带动全市工业增长的第一贡献行业。
三是人气严重不足,支撑发展难度与日俱增。近年来,我市人口一直保持十分缓慢的增长态势,人口增速不断下降,老龄化趋势却日益严峻。同时,人才流失问题也不容忽视,每年考出去的大中专学生15000余人(二本以上7700余人,北大、清华、人大每年几十个),而回来的也就不足1万人,且大都是二本以下及二本专业不好就业比较难的学生,就读于一本比较好的大学生回来的很少,企业用人荒与人才回流难的矛盾亟待解决。
四是农民增收缓慢,乡村发展动力活力不足。与中原13个城市相比,我市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倒数第一(见表3),这和晋城的基础条件是不相符的(我们的小康建设曾经走在全国的前列)。同时,农村空心化日益加剧,农村人口快速减少,加之受采煤沉陷区等问题影响,农村宅基地大量闲置荒废,凋敝村甚至无人村在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贫困山区尤其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市不足200口人的行政村达到50个,壮年务工、老人留守的情况比较普遍,闲置、废弃的农村宅基地比比皆是。
五是资源利用不充分,优势发挥不明显。无论是新乡市实施“旅游立市”战略打造一流旅游目的地,还是焦作市坚持“生态强市”创建国家森林公园,其共同点都是善于“无中生有”、化“虚”为“实”,在改革创新中放大自身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而我市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生态植被却未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颇有久藏深闺人未知的感觉,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力度还需持续加大。
(二)比较优势
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背依三晋,俯瞰中原。从地理位置看,晋城南距焦作50公里、开封187公里、距郑州108公里左右,北距长治101公里、太原374公里,东距菏泽298公里,西距洛阳118.4公里,是晋东南和豫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物流中心。从战略发展角度看,我市既是“综改示范区”的先行区,也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山上、山下交往,晋城、上党交融,可谓两翼得势,能做两手文章。
交通网络日臻完备。连接山西、贯通中原的太焦高铁进展顺利;机场地址已经确定,机场梦即将实现;新一轮四好农村路建设今年完成;“城市、城际、城乡、镇村、旅游”五位一体公交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在全国率先开通省际公交,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域公交一体化”;“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加速推进,一条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外畅内达的全域旅游循环线日渐完善,“城景通、景景通”全域旅游网络新格局正在形成。
生态文化底蕴深厚。全市森林覆盖率40.35%,居全省首位,曾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多项称号。还有阳城蟒河、沁水历山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陵川棋子山、沁水太行洪谷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丹河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1个。全市旅游资源丰富,现有A级景区20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7个。同时还有众多的文物遗存,尤其是古建筑、古城堡、神话传说和古战场遗址举不胜数,极富地方特色,极具发展潜力。
高考红利持续释放。从近年高考情况来看,我省与河南相比高考人数少、清华北大等优质名牌大学统招分数低、录取比例高。据统计,2019年全国高考人数1031万,其中河南考生愈百万,山西考生31.4万;清华大学今年在豫统招批次文、理科录取线均居国内高校首位;清华北大在豫招生总数124人、录取率将近万分之一,在山西统招人数95人,录取率将近三千分之一。而晋城今年考入清华北大人数27人,占到两万考生人数的七百分之一,比较优势更加明显。其中,晋城一中作为我市一张“靓丽名片”享誉全国,曾被清华大学确定为"新百年领军计划"优质生源基地,同时获得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质。高考连年大捷,是我市持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释放的丰厚红利,更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所带来的井喷效应,这些都将成为增强我市人口导入能力、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晋城的“金字招牌”。
能源支撑得天独厚。相比中原其他城市,我市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能源储量大。其中,煤层气地质储量6141亿立方米,探明储量3073亿立方米,约占全省的53.1%、全国的46.8%。目前地面煤层气产量占到全省的78%、占到全国的70%。可以说,煤层气产业是晋城能源革命的一张王牌,也是山西能源革命的一个亮点。借势国家支持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建设煤层气“一区三基地一中心”,将为深化晋城与中原各市在煤炭、煤层气等方面的能源合作提供保障。
三、积极融入中原,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思考
接轨中原城市群,融入中原经济圈是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认为,当前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找准突破口,抓住关键点,着力打好“五张牌”,在能源、交通、教育、文旅等方面做大、做强、做优,进而再向其他领域延伸拓展。
一是打好能源牌。借势国家支持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科学把握煤炭行业未来业态将呈现生产和消费向大型煤炭基地集中、生产主体和消费领域趋于固定、生产企业向能源供应商发展、煤田服务公司成为煤矿建设和运营主体、煤炭利用向包括CO2在内的近零污染物排放发展等趋势,加快煤炭科技革命,推进我市煤炭行业健康、绿色发展;以“争做能源革命排头兵的领跑者”为目标,紧紧抓住国家气源紧张的机遇,依托煤层气资源禀赋,积极争创全国煤层气“一区三基地一中心”,即:国家煤层气资源开发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开采技术研发和推广基地、京津冀和中部地区应急调峰保障基地和全国煤层气交易中心。在融入中部崛起、加快中原城市协调发展中,不断扩大产能、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发展共赢。
二是打好教育牌。叫响晋城一中“金字招牌”,放大高考比较优势。以高考红利的持续释放牵引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围绕我市实现“转型综改示范区的先行区”和“100万城市人口”的目标,继续深入开展集团化办学改革,大力实施“优+”计划,以优质学校带动普通学校,以集团中心校引导成员校,促进市区义务教育协同、充分、优质、均衡发展。以无偿提供土地、合资或租赁办公用房等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高校到我市设立分校及研究生院。确保有意愿落户晋城的人员子女平等享受各类优质教育,进而不断提升我市人口导入能力,为丹河新城建设聚人,为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聚力。
三是打好文旅牌。秉承“山水为媒、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合作共赢”的理念,坚持文旅融合基本路径,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形成发展新优势。一要叫响叫亮“晋善、晋美、晋城”品牌,深度挖掘晋城文化底蕴。通过传承好晋城悠久历史文化,积极弘扬太行、锡崖沟奋斗精神,大力宣讲晋城新时代改革创新故事,打造晋城特色、增强城市魅力。二要以南太行和太行古堡群等众多大景区为牵引,凭借晋城地理、气候、森林等独特优势,建设“南太行森林康养最佳目的地”,打造“中原城市后花园”,面向中原庞大游客群体,推进全域旅游,真正将游客引得来、留得住、游得好。三要以加快农旅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为契机,发挥要素集聚效应、放大试点带动优势,抓好华谊兄弟星剧场、太行古堡群申遗等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步伐。
四是打好交通牌。融入中原城市群,交通是重点。一方面持续推进我市机场、高铁、四好农村路、“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等重点工程建设,着力打造连接东西、贯通南北、内达外畅、立体多元、高效便捷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另一方面聚焦“打造山西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桥头堡”目标,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推进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增强对接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五是打好政策牌。深化拓展“改革创新 奋发有为”大讨论成果,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将市委出台的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和改善营商环境的重大改革政策落实落细、用活用好。比如,在打造“六最”营商环境方面,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吸引各类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和配置,实现从成本优势向以人才、资本、技术、服务、品牌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在强化人才战略支撑方面,要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及系列配套政策落地见效,倒逼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等等。 通过发挥好各类政策叠加优势、狠抓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充分释放改革红利,使晋城真正成为投资的“洼地”,创业的“福地”。在与中原城市群合作交流中,尽快融入中部崛起快车道。
课题组成员:杜高生 王天亮 闫慧敏 庞浩浩 王敏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