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西省统计信息网)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形势和艰巨繁重任务,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统筹稳增长、促转型、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增长低位企稳回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和效益得到改善,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省经济实现了下半年好于上半年的目标。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2928.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加快1.5个、1.1个、0.5个百分点,比2015年加快1.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84.57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4926.4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7217.37亿元,增长7%。三次产业结构为6.1:38.1:55.8。
一、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夺得历史第二丰收年
粮食总产量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粮食单产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为131.85亿公斤,比上年增加5.89亿公斤,增产4.7%,是历史第二高产年;其中,夏粮27.50亿公斤,增产0.8%;秋粮104.35亿公斤,增产5.8%。粮食亩产为271.2公斤,比上年增加15.7公斤,增产6.2%,创历史最好水平。
畜牧业稳定增长。全年全省羊出栏517.8万只,增长6.9%;牛出栏40.3万头,增长0.1%;家禽出栏9639.6万只,增长9.8%;生猪出栏748.9万头,减少4.4%。牛奶产量95.1万吨,增长3.5%;禽蛋产量89.0万吨,增长2.1%;猪牛羊禽四种肉产量83.3万吨,减少3.2%。
二、工业增速稳步回升,企业效益得到改善
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12月份当月增长2.9%。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继10月份结束了21个月的累计负增长后,增速持续回升(1-10月份、1-11月份和全年分别增长0.4%、0.7%和1.1%)。
分行业看,12个行业增加值“9增3降”。其中,电力(1.3%)、冶金(5.0%)、装备制造业(6.5%)、食品(4.9%)、焦炭(15.3%)、建材(10.4%)、医药(7.3%)、纺织(4.3%)、其他工业(4.0%)等9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煤炭、化学、煤层气采掘业等3个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
分产品看,全省规模以上12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除原煤(-14.4%)和钢材(-0.9%)外,焦炭(2.2%)、水泥(3.4%)、生铁(1.9%)、粗钢(2.2%)、原铝(43.6%)、氧化铝(10.8%)、发电量(0.6%)、煤层气(5.3%)、化学药品原药(9.4%)、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32.1%)等10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
1-11月,全省工业实现利润121.9亿元,继1-10月份(盈利39.4亿元)结束了16个月的累计净亏损后效益继续好转。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稳步回升。全年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2%,降幅较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收窄8.7个、5.6个百分点;12月份当月上涨20.9%。全年全省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9%;12月份当月上涨14.2%。
先行指标走势继续向好。全年全省全社会用电量1797.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5%;其中,工业用电量1391.1亿千瓦时,增长2.6%;增速继8月份持平后涨幅逐月扩大(9月份以来累计增速分别为:0.2%、1%、1.9%和2.6%)。太铁货运量5.1亿吨,下降12.8%。公路货运量10.2亿吨,增长12.0%。
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继续优化,高技术产业投资较快增长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省、农户)完成13859.4亿元,比上年增长0.8%。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797.4亿元,增长19.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908.5亿元,下降5.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153.4亿元,增长1.6%。全省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的10.9:37.9:51.2转变为13:35.4:51.6,第一、三产业占比分别提升2.1个、0.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597.4亿元,增长6.9%。
民间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等较快增长,占比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24.1亿元,增长7.4%,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5.1%,比上年上升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完成586.7亿元,增长14.4%,占比4.2%,提升0.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完成2571.9亿元,增长11%,占比18.6%,上升1.7个百分点。
四、市场消费平稳增长,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长较快
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80.5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2325.7亿元,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分地域看,城镇零售总额5284.5亿元,增长7.5%;乡村零售总额1196.0亿元,增长7.1%。分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576.0亿元,增长6.9%;商品零售5904.5亿元,增长7.5%。
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网购消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中,中西药品类、化妆品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16.2%、10.9%;全省限额以上网上商品零售额实现28.7亿元,增长70.7%。
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全省旅游总收入4247.1亿元,增长23.2%;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4.4亿人次,增长23.1%;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63.0万人次,增长6.1%。
五、进出口快速增长,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高速增长
全年全省海关进出口总额1099.0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进口443.6亿元,增长14.2%;出口655.3亿元,增长25.2%。出口产品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421.3亿元,占出口比重64.3%,增长67.2%。
六、财政支出持平,金融运行稳定
全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57.0亿元,比上年下降5.2%;其中税收完成1036.6亿元,下降1.9%;非税收入完成520.3亿元,下降11.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41.7亿元,与上年持平。
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0869.1亿元,比年初增加2227.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356.5亿元,比年初增加1781.7亿元。
七、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物价低位运行
全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52元,比上年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82元,增长6.6%;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0.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71,比上年缩小0.23个百分点。
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1%。其中,城市上涨1.1%,农村上涨1.1%。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8%,衣着上涨1.0%,居住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务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1.7%,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3%,医疗保健上涨2.4%,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1.2%。12月份当月,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
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去产能、减量化生产方面,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原煤产量81642万吨,同比减少13716.2万吨,下降14.4%;规模以上钢材产量4279万吨,同比减少38.9万吨,下降0.9%。去库存方面,11月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8.5%。商品房库存水平持续下降,12月末,全省商品房待售面积1761.0万平方米,比2015年末少55.0万平方米。降成本方面,1-11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下降8.5%,期间费用下降4.4%。补短板方面,短板领域高技术、基础设施等投资加快,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14.4%、11%,分别快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13.6个、10.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8%,比上年提升2.6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7.7个百分点。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非煤产业增加值占比56.2%,提升3个百分点;非传统产业增加值占比27.1%,提升1.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12.6%,提升1.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7.9%,提升1.1个百分点。
九、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城镇化率继续提高
据2016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68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5万人。全年全省出生人口37.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29‰;死亡人口20.3万人,死亡率为5.52‰;自然增长率为4.77‰,比上年上升0.35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1886.0万人,女性人口1795.6万人,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05.03(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2517.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8.39%,60周岁及以上人口55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06%,65周岁及以上人口349.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49%。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206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161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6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6.21%,比上年上升1.18个百分点。
全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46.4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4.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2%。
总的来看,2016年全省经济增长低位企稳回升,实现了下半年好于上半年的目标。同时应当看到,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我省长期积累的“一煤独大”结构性矛盾、“一股独大”体制性矛盾、创新不足素质性矛盾远未从根本上解决,短期企稳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全省经济仍没有走出困难时期。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总体部署,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深化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有机结合,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全力促进经济稳步向好、民生不断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塑造美好形象、实现振兴崛起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