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和 按照市委、市政府大调研工作安排,11月中旬以来,我组织有关人员围绕如何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采取深入企业、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集体研讨等多种方式,看项目、摸情况,找症结、求途径,力求摸透现状、厘清思路、提出对策。
一、现状与问题
立足丰厚的煤、铁、气等自然资源禀赋,经过多年的滚动发展、延伸发展和转型发展,我市基本形成了以煤炭行业为基础,以装备制造、电力、煤层气、冶铸、煤化工等行业为主导,以新能源、新材料、医药食品、丝麻纺织等行业为补充的工业经济结构体系,发展成为了山西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无烟煤、煤化工、煤层气产业基地。
截至2017年10月底,全市共有规模工业企业242户,主要分布在煤炭、装备制造、化工、冶铸、电力、煤层气等行业。1-10月份,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81.3亿元,在全省11市中排位第四。其中,煤炭、电力、冶铸、煤化工、煤层气、装备制造六大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71.8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97.5%。
煤炭行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历经多次的“关小改中建大”和企业重组、资源整合,目前全市煤矿数量减少到138座,地方煤矿单井产能由28万吨提升到了100万吨,探索形成了强强联合的兰花模式,央地合作的大宁模式、科企合作的王坡模式、资本联合的沁和模式等。2017年1-10月份,煤炭行业完成增加值237.4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为62.3%。
先进装备制造行业正在兴起。依托富士康、金鼎煤机等优势企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起步良好。2017年1-10月份,装备制造行业完成增加值34.8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为9.1%。
电力行业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格局。目前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471.9万千瓦,其中火力发电419.5万千瓦,水力发电3.4万千瓦,瓦斯发电41.4万千瓦,光伏、风力、余热余压利用等发电7.6万千瓦。一批风力发电、瓦斯发电、光伏发电项目正在建设。2017年1-10月份,电力行业完成增加值34.5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为9.0%。
煤层气开发利用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全市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地面煤层气抽采井群和煤层气液化产业集群,年抽采能力达到40多亿立方米、液化能力达到120多万吨,形成了集抽采、压缩、液化、输送、利用于一体的煤层气产业体系。2017年1-10月份,煤层气行业完成增加值32.5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8.5%。
冶铸行业提档升级步伐加快。利用铸造传统优势,积极推动“晋城铸造”向“晋城制造”转轨,形成了500万吨钢材、200万吨铸管、130万吨铸件的生产能力,铸造产品主要涉及球墨铸管和汽车、农业机械、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零部件。2017年1-10月份,冶铸行业完成增加值19.8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为5.1%。
煤化工行业系列化产品正在形成。目前,已建成了泽州巴公、北留——周村、高平西部三个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形成了年产600万吨尿素、100万吨甲醇、20万吨二甲醚、10万吨己内酰胺、10万吨煤基合成油、10万吨甲醛的生产能力,构建了以高浓度氨肥为主体,涵盖甲醇、二甲醚、己内酰胺、煤基合成油、甲醛等的系列化产品新格局。2017年1-10月份,煤化工行业完成增加值13.3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为3.5%。
我市工业经济虽然形成了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但重型化、单一化、低端化特征明显,与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要求差距很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问题之一:产业结构不优,非煤产业过弱。煤与非煤行业占规模工业比重失衡严重,煤炭行业仍是工业经济的主要支柱,对工业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而非煤行业成长缓慢,新动能培育任重道远,不足以支撑工业经济稳定增长。2017年1-10月份,煤炭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高达 62.3%,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全年提高7.0个和5.6个百分点。随着环保约束力度的持续加大,煤炭消费负增长措施的实施,煤炭利用减量化趋势愈加明显,煤炭行业“一枝独秀”终将走向“独木难撑”,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问题之二:集聚效应不强,创新能力不够。煤炭行业的资源属性导致其很难形成集聚效应,其他行业由于缺少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骨干企业,导致不同环节企业之间、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缺少有效合作,产业层次整体不高,竞争力提升缓慢。比如,附加值较高的煤化工下游产品发展滞后,煤化工产业停留在较低层次;缺乏成套装备制造能力,先进装备制造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富士康“孤岛现象”严重,配套能力亟待提升。虽然全市建成了60多户企业技术中心,但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自身研发能力不强,模仿多,创新少,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较低。
问题之三:园区建设滞后,吸纳能力不强。虽然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管理体制、资金、土地等因素影响,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体制机制僵化,管理运营模式滞后,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清晰,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吸纳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县区的工业园区甚至是有名无实,没有真正发挥好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和经济增长的“高地”效应。
问题之四:企业家资源匮乏,创业活力低下。企业家队伍总体数量偏少、素质偏低,有“小草”缺乏“大树”,有老板缺乏企业家。一些企业习惯于传统管理、家族管理,管理团队的专业层次、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需要差距较大,在引进职业经理人,加强企业现代管理方面做得不够。“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政府层面依法保护企业家权益、优化对企业家的服务、完善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家创业活力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二、对策与路径
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工业经济新体系,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引,抢抓国务院42号文件和我市被列入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等重大政策机遇,提升发展站位,拓宽发展视野,主动对标一流,全力以赴调结构、抓提升、补短板、增动能,在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和走出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新路上迈出晋城步伐、彰显晋城担当。
立足明年,着眼五年,要重点实施好八大行动:
(一)实施能源革命行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山西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的重大决策部署,以能源供给结构转型为重点,以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为目标,促使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迈向更加绿色、高效的中高级形态。煤炭行业要放大无烟煤优势,紧盯清洁高效利用这个终极目标,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趋势,抓好既有矿井的稳产增效,推动整合煤矿的达产达效,退出过剩产能,释放先进产能。煤层气行业要抓住国家将煤炭采矿权范围内的地面煤层气开发项目备案下放至山西省管理的政策机遇,坚持地面开采与井下抽采并举,提升产能,增加产量,推进综合利用,打造全国重要的煤层气产业基地。重点抓好兰花集团煤层气开发利用、沁水潘庄区块煤层气开发等项目建设。电力行业要巩固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成果,积极发展风力、瓦斯和光伏发电,优化电力结构。重点抓好陵川中电投、泽州华电等风力发电项目,以及兰花玉溪瓦斯发电、泽州晶耀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鼓励煤炭、电力、煤层气、煤化工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或交叉持股,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二)实施改造提升行动。发挥省、市技改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企业对标先进,加快技术改造步伐,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煤化工行业要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型。重点抓好晋煤华昱高硫煤洁净利用项目试车投产、兰花己内酰胺扩产项目建设。冶铸行业要围绕“晋城铸造”向“晋城制造”转轨目标,依托“一个中心”(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晋城中心)和“两个园区”(泽州县南村绿色智能铸造创新产业园、晋钢集团智能铸造科技产业园),积极探索“环保全部低排放、技术全部高提升、工艺全部短流程、企业全部进园区、园区之外无铸造”的发展模式,加快园区化、集群化、清洁化步伐,提高产业集中度。建材行业要着力开发中高端新型建筑材料产品,提升品牌营销能力。高平维高、陵川金隅等水泥企业要强化环保治理,拓展市场空间。阳城建筑陶瓷工业园区要注重自有品牌培育,发展高中档建筑陶瓷和日用陶瓷,推动陶瓷产业创新发展。纺织行业要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绿洲”、“吉利尔”等品牌做大做强。以绿洲大麻智能纺织生产线项目建设为龙头,带动丝麻纺织产业上档升级。
(三)实施培育壮大行动。通过承接引进,积极培育扶持光机电、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壮大、集约集聚的发展格局,构建产业竞争新动能。光机电行业要继续加强与富士康的对接,依托富士康纳米光机电高科技研发中心,积极推动富士康核心技术、核心产业落地晋城,把晋城建成全国重要的光机电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行业要瞄准先进技术,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形成工业增长新引擎。重点抓好中船重工晋城新能源装备产业园、泽州清慧制造轨道交通结构件等项目建设。新能源、新材料行业要围绕优势产品,壮大产业规模,形成高端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格局。重点抓好高平长征动力三元锂电池、阳城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高平海诺科技二期等项目建设。现代医药行业要鼓励企业打造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培育医药工业新的增长极。重点抓好晋煤海斯制药智能化冻干粉针、兰花药业扩产等项目建设。
(四)实施供给改革行动。积极顺应产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围绕“促创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强支撑”,提升工业体系供给效率和质量。构建创新体系。继续强化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力争每年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以上。推进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强化发展动力。注重提质创牌。支持企业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能力。增加供给支撑。注重工业精品培育,建立发布工业精品名录和绿色工业产品目录,推动市场开拓。
(五)实施园区攻坚行动。积极推动工业园区整合,推进省级开发区创建,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增长极。推动园区整合。加快阳城、陵川、沁水工业园区整合步伐,做好省级开发区的申报工作。加快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路网配套、设施配套和功能配套,提升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吸纳、承载、辐射能力。2018年,泽州县南村绿色智能铸造创新产业园一期工程要建成投产、二期工程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晋钢集团智能铸造科技产业园要初具规模。推进体制改革。坚持走市场化运作路子,持续推进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做大做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开发运营公司,增强造血功能,促进滚动循环发展。
(六)实施节能绿色行动。适应环保强约束要求,立足节能降耗与经济增长双赢发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方式。推进节能绿色改造。深入开展重点行业能效对标活动,推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加快绿色节能改造。落实国家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强化节能监察。建立联合联动机制。创新节能降耗、产能退出、产能淘汰机制,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快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退出步伐。强化资源综合利用。以工业固废以及余热、余压、余能消纳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有效消减污染物排放。
(七)实施融合发展行动。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军民工业深度融合,以大融合促进大转型、推动大发展。大力促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试点企业,鼓励企业围绕产品研发、生产监测、供应链优化等拓展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提高工业生产全流程信息化水平。大力促进军民工业深度融合。认真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军工经济和市域经济的融合发展。重点支持山西江淮重工公司、山西航空发动机维修公司等企业利用军工优势开发民用产品,支持地方企业积极参与军工细分领域生产。大力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宽带晋城”行动,推动全光纤网络城市建设,推动移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增加投入,提升对工业园区、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服务能力。
(八)实施稳定增长行动。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推动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体现转型升级成效。加强运行监测服务。进一步推进入企服务常态化,切实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高监测预警、分析调控能力,做到纵向有“市、县”两级调度,横向有“经信、统计、企业”三方联动,不断增强经济运行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确保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助力企业降本减负。全面落实各级政府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经营成本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轻装上阵。助推企业开拓市场。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拓宽本土产品市场空间。鼓励太焦高铁、阳蟒高速等重点工程项目使用本市工业产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有关展会,开拓产品市场。
三、组织与保障
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必须综合施策,统筹联动。
(一)强化组织领导。要成立市级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重大事项。要把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考核、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内容,激发全市上下推动转型升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加强工业经济战线干部队伍的教育培养,建立激励容错机制,营造宽松的干事氛围。
(二)强化项目支撑。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招商项目快落地、早见效。要认真研究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等方面的政策机制,打通招商引资瓶颈,解决项目落地存在的障碍。要落实项目工作考核办法,完善考核机制,真正营造“以项目论英雄、以实干定奖惩”的工作氛围。
(三)强化政策扶持。要全力争取省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尽快启动市级产业引导基金,继续设立市级技术改造资金,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项目的引导扶持力度。要健全政、银、企沟通协调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转型升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要继续推进中央省市各项惠企政策措施落实,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四)强化企业家培育。要加强对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领导,深化党建工作全覆盖工程,厚植企业家成长的基础,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要进一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健全党政领导与企业家沟通交流机制,帮助企业家创新创业。要完善企业家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家持续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金融创新和管理创新,在工业经济转型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五)强化跟踪服务。要进一步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对重点工业转型项目,抽调专门力量,实施落地、建设、投产全过程的“保姆式”服务。要完善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困难,推动项目加快建设。要启动“96302”服务企业热线,搭建服务企业平台和问题收集平台,建立企业问题挂销号常态制度,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六)强化宣传引导。市、县新闻媒体要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决策部署,开辟专题专栏,通过广泛宣传和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倡导转型发展意识、集聚转型发展合力、营造转型发展氛围。要及时发现和推介先进典型,宣传推介重点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宣传推介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家投身转型发展主战场。
(作者系晋城市经信〈国资〉委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