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升
一、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一)商贸服务业
经过建市3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一批大型基础设施的投入使用和知名品牌的纷纷入驻,晋城的商贸服务业已初具规模,消费品市场稳中有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
截止2016年底,全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总数达到1.1万个,其中,限上企业385个,占3.5%,限下企业1.06万个,占96.5%。具体情况为:批发企业3023个,占商贸服务企业总数的27%,其中,年销售2000万元以上的限上企业99个,占批发企业总数的4.9%。零售企业6203个,占商贸服务企业总数的56%,其中,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限上企业194个,占零售企业总数的8.1%。住宿企业129个,占商贸服务企业总数的2%,其中,年销售200万元以上的限上企业40个,占住宿企业总数的31%。餐饮企业193个,占商贸服务企业总数的2.6%,其中,年销售200万元以上的限上企业52个,占餐饮企业总数的30.6%。租赁和商务服务企业2580个,占商贸服务企业总数的12.3%。居民服务业企业2155个,占商贸服务企业总数的10%。商业街情况。晋城的商业街多是自然形成的,商业网点密集度高,业态类型呈现多样化,既有专业店、专卖店和百货店,又有大型购物中心和连锁经营的店铺,且低档次的小型网点占主体,特点不突出。目前,全市共有商业街8条,其中,综合街4条,步行街1条,专业街3条。商业中心区情况。目前,晋城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市级商业中心区,但以新市街、黄华街、南北大街为核心的市级商业中心区雏形已基本形成。社区商业情况。目前,晋城市区共有社区71个,其中,地缘型社区32个,区域型社区11个,小区型社区15个,单位型社区13个,最大的社区辖4800户,最少的近1000户。从总体来看,晋城的社区规模较小,主要以人口5000以下小型社区为主,社区商业缺乏整体规划,多为自发形成,业态结构不尽合理,布局无序,便民设施不完善。对外贸易企业情况。截止2016年底,全市备案登记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到151个,其中,有经营实绩的企业40个,占到26.5%,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亿美元。商贸服务业个体工商户6.9万个,占全市个体工商户的88.5%。其中批发零售4.6万个、住宿餐饮1.2万个、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29个、居民服务业1.0万个。 201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86.2亿元,同比增长7.6%。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完成173.2亿元,同比增长12.0%。居民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消费继续领跑全市经济,使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据测算,2016年我市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5.0%。
(二)商贸物流业
近年来,随着商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商贸物流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总的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
物流基础设施。截止2016年底,全市公路线路里程913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19公里,铁路营业里程373公里。旅客运输量1416万人,旅客运输周转量11.7亿人公里;货物运输量5990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49.4亿吨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36.4万辆。
物流产业规模。截止2016底,全市实有物流企业13000户,其中,从事批发零售的10900户,占83%;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邮递企业715户;从事租赁、商务企业1625户。物流业从业人员4.2万人。
物流园区情况。目前,中心城区物流园区分布主要是以兰花国际物流园区、月星广场、义乌小商品城为代表的城东物流聚集区和以苗匠物流园区、金马物流园区、天泽林物流园为代表的城西物流聚集区。截止2016年底,全市入园企业达到120个,年吞吐量75万吨,年处理业务量105万件。
各类商品市场情况。截止2016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商品市场46个,其中,农副产品市场,23个,占市场总数的50%;消费品综合市场9个,占市场总数的19.6%;其它市场14个,占市场总数的30.4%。
(三)电子商务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情况
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和宣传引导,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为推动我市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对接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电商发展呈现出了蓄势待发的良好态势。2016年,全市电商交易额为137.52亿元,同比增长5.1%。2017年上半年,全省网络零售额69.51亿元,我市4.61亿元,排全省第4。其中,全省服务型网络零售额11.77亿元,我市1.25亿元,排全省第2。 电子商务在商贸服务业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我市实体经济新业态的快速增长。2016年,全市有36家限额以上单位开展网上零售额业务,完成零售额1.3亿元,同比增长95.6%,其中,批发零售业单位15家,完成零售额1.2亿元,增长81.3%,住宿餐饮业单位21家,完成零售额1435.4万元,增长4.5倍。
二、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环境和存在的问题
从居民收入情况看,收入水平稳步提升。一是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水平位居全省前列。2016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578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29元,全省排位第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223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70元,全省排位第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635元,超全省平均水平1553元,全省排位第4。二是居民收入增速快于GDP。2016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高出GDP增速2.4个百分点。三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乡差距继续缩小。201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6%,高出城镇居民0.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继续缩小,由上年的2.44缩小为2.43(全省平均水平为2.71)。
从居民消费看,随着收入水平的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同步提升,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一是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意愿稳定。2016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13787元,同比增长8.3%。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17355元,同比增长5.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9297元,同比增长13.5%。居民人均消费收入比为67.0%,较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收入比为61.5%,较上年微幅回落0.3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收入比为79.9%,较上年上升4.8个百分点,显示消费意愿保持稳定,尤其农村消费潜力继续释放。二是“居住类支出”增速位列八大类消费之首,生活品质改善。2016年,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中,居住类消费增长最快,全年人均支出达3242元,同比增长19.2%,较上年加快13.1个百分点,超生活消费总支出增速10.9个百分点,占生活消费比重最大,达到23.5%。同时,从限额以上商贸企业销售类值看,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完成零售额7153.9万元,增长62.0%。三是网络消费发展迅猛,农村网购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移动支付的便利快捷,推动我市居民网购支出增势迅猛。据居民收支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6年,全市居民人均通过互联网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支出较上年增长51.0%,城镇居民增长达50.2%,农村居民增长达87.0%。
与此同时,我市商贸物流业发展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商贸流通企业整体水平低。近年来,我市消费层次有所提高,消费形式日趋多样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增长,但总量规模依然偏小。从目前看,现有商贸经营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功能单一,带动作用不明显,致使很大一部分购买力外流。商业网点疏密还不平衡,呈现“老区集中,新区缺乏”的特征。一方面业态雷同,发展多为自发性,规划引导不够,“以街为市、以路为市、重复建设”等现象大量存在;另一方面商业网点规划滞后,新上项目缺乏规划支撑,新建的各类园区与居住区商业设施建设不配套,难以满足居民的购物及服务需求。
二是商贸流通业特色不明显。全市内尚未形成自身的商贸特色,综合竞争力较弱。零售商业以传统生活服务型零售为主,与其他地区商业形态雷同。六个县区中心商圈特色不突出,业态偏少,缺少吸引力和凝聚力。没有形成与区域特色相适应,具有独特优势的商业服务体系。专业街发展滞后,“有名店,无名街(区)”,大部分商业街商业经济气氛不足,缺乏能够体现和提升城市商业形象的特色街区。拥有一定数量的商品交易市场,但真正具有现代化商流、物流、信息流设施的大市场不多,缺乏辐射力强的现代化、专业化市场,缺少特色市场,品牌差异和特色差异不明显。
三是物流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一方面是商贸物流企业现代化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在具体经营运作方面远远未达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规范化标准。企业自营物流比重高,物流企业规模小,先进技术难以推广,物流标准难以统一,迂回运输、资源浪费的问题突出。比如,从事运输和货物代理的物流企业,多数是由个体运营户发展而来,这种现状导致在发展中各自为战、服务项目单一、市场定位雷同,又在各个市场上都建立配货站和联系点,造成了土地、房屋、设备、人员的浪费,增加了物流成本,致使物流发展环境恶化,难以做大做强。
另一方面是现代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等设施仍显不足,高效、顺畅、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尚不健全,近年来,我市道路交通状况变化很大但运输方式单一、物流成本高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晋城的六条出境高速纷纷通车,交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仅仅是在公路方面。晋城没有水路、没有航运,太焦、侯月两条铁路纵贯市境,但也仅仅是两个运煤通道,靠铁路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几乎为零,导致晋城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商品价格远远高于周边城市。
三、发展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城乡市场体系,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一是完善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布局。加快构建以市区商业中心为高端聚集区、社区商业为基础、商业街区为特色的商业服务体系,构建以六县城区为龙头、重点镇为骨干、中心村为基础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二是加快构建物流配送体系。加大力度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争取实现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有效对接,鼓励物流园区拓展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信息交易、电子商务、物流金融业务创新等功能,促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向园区集聚。
(二)创新现代流通方式,满足多元消费需求。一是积极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形成全市统一、有序衔接、布局合理、城乡一体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二是着力推进服务业健康发展。鼓励发展大众化、标准化餐饮,开展晋城名品名店、晋城老字号认定和推广促销工作。加快建设家庭服务网络中心和管理规范、连锁经营的品牌家政服务体系。三是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鼓励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扶持培育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引导和鼓励企业设立跨境电商公共海外仓和参与社区商业和农村流通网络建设。
(三)优化商贸流通业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一是营造诚信经营环境。大力推进商贸流通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和经营户诚信经营、规范经营,强化守信意识和自律意识,推广应用信用评价、信用报告等信用服务,培育一批诚信经营先进典型。二是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大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检查力度,开展农产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推动“山西好粮油”和“放心粮油”示范工程,将“放心粮油”网点建设纳入全市粮食应急供应网络体系,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消费者安全等商品流通的管理。三是加大综合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和商业贿赂等违法行为,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思路
(一)发展定位
立足晋城,依托山西,面向中原,辐射全国。立足晋城,围绕晋城来发展,逐步达到“服务企业生产、方便居民生活、提高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晋城流通成本”的目的;依托山西、面向中原、辐射全国,要经过几年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原经济圈规划的执行,郑州至太原高铁的建成,交通状况的改善,使晋城逐步成为山西资源型产品面向全国最大的输出地和东南沿海地区日用工业品、晋城特色农产品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集散地。
(二)发展方向
按照晋城经济特点和商贸流通业发展趋势,一是服务鲜活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销售的商贸流通体系。二是服务消费品和出版物等居民生活用品等城市统一配送的商贸流通体系。三是服务晋城煤炭、煤化工、煤层气、钢材、铸件等能源原材料产业的商贸流通体系。四是服务晋城高科技电子产品等新兴产业的商贸流通体系。
(三)发展重点
通过引进和培育流通业龙头企业,对现有商品交易市场进行整合,进行现代化、专业化改造提升,推进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向新型商品交易市场转变,逐步形成大市场、大物流的商贸流通发展格局。
一是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构建便利消费网络。大力引进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连锁超市、主题百货、便利店等新兴业态,提高商业网点的建设和经营水平,进一步改善购物环境,全面提升晋城商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要加快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构建满足居民生活多方位需求的现代化社区商业服务网络,促进便利消费。
二是提升现有物流园区的功能,增强晋城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城西物流聚集区,建成集信息服务、仓储、搬运装卸、包装、分拣、流通加工、配送、中转、货物代理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物流园区。城东物流聚集区,建成集内陆口岸、货物集散、商品检验、物流信息服务、现代仓储、市场交易、展示展览、物联网及电子商务应用、金融结算及融资、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物流园区。
三是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提高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结合晋城实际,借鉴外地成功做法,促进电子商务与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通过技术提升,与全省、全国物流网对接,实现互联互通,全面融入全国大流通体系。 (作者系晋城市商务粮食局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