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马军
一、当前制约我县民营经济发展方式的因素
(一)政策落实不够到位,投资环境欠佳。首先是政策宣传不到位。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民间投资新36条”、“小微企业29条”,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民间资本进入我省鼓励类投资领域的意见》、市县也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全民创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等。但是,据全国统计调查显示,中小微企业家对这些政策20-30%的人不知道,50-60%的人听说过,比较了解的人只有15%左右。这也说明了党委和政府对政策的宣传还不到位;二是政策针对性不强。比如关于创新创业类的政策,目前仍然停留在宏观层面,还没有形成具体的落实措施;三是企业本身动力不足。比如关于企业股份制改造政策,由于涉及到补缴巨额税费,致使企业望而生畏;四是政策交叉,不能形成合力。比如关于创业基地、科技企业补贴、产业集群建设等,有关部门都在推进,但由于缺乏协同发力,造成行政资源浪费,推进效果不明显等;五是投资环境滞后。没有形成高规格的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政府对一些招商引资企业引进来后缺乏持续的服务跟踪,特别是在水、电、路、地下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存在承诺多、落实少,致使一些企业生存困难,新型科技产业难以引进。再加上政府有些部门办事周期长、效率低,对企业审核多,服务少,特别是面向民营企业的培训、信息、法律咨询、技术服务、融资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造成了一些民营企业在转型发展中的“转移发展”。
(二)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渠道窄,资金链紧张。融资成本是中小企业内部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上看,目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缺、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并且在调节构、去产能的背景下仍在进一步恶化。即使少数企业能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融资成本明显高于银行基准贷率,有的甚至在20%以上。有一大批中小企业不是死于惨烈的竞争,而是死于高融资成本的拖累。“过桥”成本与互联互保风险的爆发,更进一步推高了中小企业的死亡率。一些快速扩张的新创企业,由于不能及时得到融资支持,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时有发生。究其原因,融资贵问题是基于银行避险及中小企业信用不足而形成的。就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经营来看,一是外欠资金难以回笼,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二是产业关联企业资金链断裂,影响到小微企业资金周转;三是企业库存积压严重,特别是铸造业产品库存加大,占用了更多流动资金,影响了企业资本的有效运作。从融资渠道来看,尽管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多种,但银行贷款仍然是融资主渠道。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实际执行市场率居高不下,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期,中小企业风险显现快,加之财务管理能力和担保抵押不足,银行放贷更加谨慎。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利用民间融资和民间借贷,但利率普遍在20%以上,一般企业经营利润不足以覆盖举债成本常用于饮鸠止渴。融资导致企业支出比重上升,收益不足,加剧经营现金流恶化,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新型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目前,支撑我县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钢铁、冶铸煤炭、水泥等主导行业都是国家限制类产业,且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能力弱,企业生存压力大。而新上的一批新型产业项目发展动力明显不足,企业、项目、产品和技术大多处于相关产业的中低端,属于“高端产业,低级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新型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中小企业新型产业销售收入仅占到全县民营经济销售收入的9%左右,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有限。据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县80%以上的民营企业普遍缺乏高端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民营企业“调结构、转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的严重制约。
(四)民营企业规模偏小,经营层次不高。由于地域性产业较多,全县民营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据总户数的90%以上,规模企业所占比重相当低。“数量不小,质量不高”。县域民营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煤炭、冶铸、化工、建材等传统资源型企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品种单一,产业链条短,多数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较少,基础原材料、能源和高耗能产业占比偏高,多数企业还缺乏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特别是部分企业经营者思想比较保守,“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求稳心理突出,对科技创新工作不够重视,目前除天成化工、骏通铸管、古陵山食品和金烽工贸四家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专门的产品研发机构。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目前仅有7家民营企业注册山西省着名商标,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品牌还很少,全县民营企业尚未摆脱资源经营型、产品初级型的企业模式。
(五)企业体制机制不完善,管理模式亟待改善。县域民营企业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的管理模式,规模上、技术上、决策规范上存在家族制管理,不可避免的家族管理固有弊端,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由于多数民营企业是由个体经营发展起家,是以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型企业组织,因而企业产权不明,缺乏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相对粗放。同时,据调查统计,全县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386人,占全县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4.4%;高中学历的2124人,占全县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6.8%。从技术职称来看,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63人,占全县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14.2%。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1182人,占全县中小企业从业人员3.8%,具有初级技术职称的3281人,占全县中小企业从业人员 10.4%。普遍存在人才匮乏,招用科技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情况,直接影响了企业整体竞争力。因此,必须要重视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完善企业体制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来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
二、加快推进我县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要健全民营企业工作机制体制,坚持科学发展,激活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1、解放思想,完善工作领导机制,强化党政领导帮扶民营经济发展力度。营造重商安商环境,领导重视是关键。党委政府应从解放思想、消除隐形壁垒、转变职能、明确责任、提供服务等方面去努力,要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要求,以最解放的思想、最前沿的理念、最灵活的机制和最优化的环境,加快推进运行机制市场化,组织机构现代化,发展布局集群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特别是要加强党对民营经济的领导,成立民营经济领导组及办公室,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使民营经济真正成为陵川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要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帮扶民营企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完善党政领导干部与民营企业家联系交友制度,推进领导干部服务民营企业常态化机制,形成全社会尊重民营企业、重视民营企业的浓厚氛围。
2、着力加强培育优秀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市场的核心在企业,企业的核心在企业家,而企业家的核心在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否能够被激发关乎重大,这决定了全县企业家这个群体能持续冲锋,还是畏步不前;是因循守旧,还是鼎新革故。企业家队伍是一个城市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企业家精神需要激励,需要激发,需要保护。因此,政府必须要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给企业家营造干事创业的宽松环境,要完善对企业家的务实服务,要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创业创新的社会氛围。要帮助企业吸引聚集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加大本地基础人才队伍的培训和培养。要关注影响和制约民营经济转型发展的法律法规及体制政策障碍,切实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改立项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公平、公正待遇。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对经营业绩好、管理能力强、社会贡献大的企业家,推荐他们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执委,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激发创业、兴业的热情。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工商联、工会、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的作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稳定职工队伍,弘扬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质,保证企业正常高效生产和经营。
3、充分挖掘民营经济发展潜力,培育市场环境,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动力。陵川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比较匮乏,相当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过多地依赖煤炭资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调节构、转方式和资源经济转型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煤转电、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业、工业园区建设等等。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及资源型经济转型没有达到根本性转变,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创新资源短缺,创新能力低下。从当前和长远看,现阶段最紧迫的任务是培育积聚创新资源,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结合我县实际,重点要在打造绿色生态、开通全域旅游、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特色农业、提升装备制造业等方面挖掘发展潜力。引导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支持“个转企”、“小升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电子商务、工业云、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和研发。推动民营经济提品质创品牌等等。民营经济在这方面要敢于担当,使创新成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要充分发挥陵川的独特优势,为民营经济发展打造战略主平台。
1、优化产业园区布局,坚持科技创新,提高新兴产业聚集度。综观我县经济发展的大格局是西强东弱,西部乡镇相对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与晋城、高平、长治、壶关等县市相接壤,对发展工业创造了有利的地理条件。因此,应依托现规划中的礼杨新型工业园区和崇文电子商务园区,科学规划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按照 “体现特色、适当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提高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水平,形成各具特色、层次分明、功能完备、有机连接的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大力引进现代科技+绿色新兴产业,对原有重点企业要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抓住国家赋予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机遇,抓转型、扩规模,推动产品上档升级。在产业项目上要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突破、有成效,在环境服务上要有政策、有配套、有举措、有保障,推进产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园区化、精细化、低碳化、信息化,促进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凸显区域竞争优势,实现我县工业经济全面跨越式发展。
2、围绕生态旅游,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民营经济新增长。陵川地处晋豫两省交界处,雄踞太行,俯瞰中原;清凉的气候和雄伟的太行风光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秉赋。“冬天到海南,温暖如春;夏天到陵川,独享清凉。”地理气候大优势也正是民营经济转型发展的潜力和方向,我们不仅要底气十足、大张旗鼓的宣传陵川的优势,而且要思路活跃、力度超前地推进民营经济进入新领域、发展新产业。东部乡镇的最大优势和潜力在于良好的生态和发展旅游业。要积极引导和培育民营生态经济,围绕王莽岭、棋子山、凤凰欢乐谷以及黄围山等重点景区,大力开发古郊、六泉、夺火、马圪当等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加快建设新的旅游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家乐、休闲娱乐场所,开发人文旅游产品,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形成民营经济生态旅游、三产服务、农产品开发等新兴现代特色旅游产业。把陵川特色和优势产业做足做够,做大做强。
3、打造地域品牌,发展特色农业,实现特色民营生态经济发展新突破。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是保障民营经济长远发展的根基。要坚持贯彻创新理念,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推进工艺技能创新和市场开发创新,保障特色生态经济健康发展。陵川独特的天然气候和地理条件,也对一些农作物的高质量生长提供了最舒适的环境,比如西河底的小米、平城的土豆、西部地区的玉米、东部山区的党参、连翘、黄芩等名贵中药材,都成了农民增收主要渠道。但总体来看,大多产品的种植、开发都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品牌效应。因此,要做优现代农业,从种植、深加工、包装,形成一条龙生产线,打响特色品牌,如中药材、小米、小杂粮等。并且要做大绿色食品产业,充分挖掘绿色农产品优势资源,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如古陵山淀粉、鸿生淀粉等。做特色农业,做精农产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充分发挥其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服务为保障,壮大主导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促进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三)要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1、强化思想引领,促进企业家队伍素质提升。党委、政府要重视对企业家队伍特别是“创二代”的培养建设,把民营企业家教育培训纳入各级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有计划、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民营企业家进行素质提升培训。经信、工商、中小企业局、工商联等相关部门要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工作主线,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一手抓鼓励支持,一手抓教育引导,持续深化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增强非公经济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对社会的信誉。教育引导广大非公经济人士听党话、跟党走,做一个合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教育引导他们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优秀建设者精神和晋商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充分调动广大企业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企业家作用,为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重大贡献。
2、深入开展服务,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和谐环境。要提高党委政府抓民营企业的思想认识,牢固树立抓民营经济就是抓转型、抓就业、抓民生的理念,切实关心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家的健康成长,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着力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深入推进干部入企服务常态化,建立困难企业帮扶联络员制度,完善重点项目分包责任制,为民营经济发展排忧解难,推进项目建设。发挥“互联网+服务”的作用,通过网上平台、入企服务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种形式,及时推送宣传惠企政策,及时受理企业问题诉求,建立完善服务企业平台。完善县乡村三级帮扶工作机制,以“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为主题,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市场、资金、环保、土地等影响生产经营的具体问题,研究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办法,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具体问题。以“润物细无声”般的“保姆式”服务,提升民营企业的认同感、依赖感和归属感,增强党和政府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好民营企业的“娘家人”,积极营造“重商、亲商、扶商、暖商”的良好氛围。
3、引导民营企业诚信守法经营,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坚持“政府推动、多方参与、统筹谋划、有序发展、条块结合、重点突破”原则,建立民营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广泛开展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营造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氛围。搭建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平台,帮助企业依法依规调解纠纷,依法维护企业会员合法权益;弘扬“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引导民营企业及企业家特别是“创二代”、年轻一代强化责任担当,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回馈社会、造福人民;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财富观和人生观,增强服务社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先富带动后富,推进共享发展,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社会共同富裕;踊跃参加光彩事业、公益慈善事业,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投身“百企帮百村—精准到户”扶贫行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先进企业文化,关爱员工;切实推动民营企业及企业家成为我县参与各项公益事业、光彩事业、扶贫事业的主力军,成为爱国、敬业、创新、守法、诚信、贡献的先进典型。 (作者系中共陵川县委常委、统战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