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明明
一、发展历程
我市1985年建市以来,丝麻纺织业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1992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发展阶段。1985年建市之初,市委、市政府对茧丝绸的发展十分重视。市政府出台的第一个行业发展文件就是加强茧丝绸管理的意见。1988年经省政府批准,对我市茧丝绸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组建了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山西梅花丝绸集团公司,成为全省九大企业集团之一。丝绸集团公司还承担了国务院对山西丝绸出口创汇承包任务的重任。这期间我市丝绸行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到1992年底,全市有桑园5.25万亩,占全省8.5万亩的62%;地埂桑4609万株,占全省5625万株的82%;有年产蚕种8万张蚕种场两所,年产茧300万公斤,占全省380万公斤的79%;有4万户农民栽桑养蚕,户均收入1500元,成为全国山区发展蚕桑的典范。拥有茧丝绸企业15家,从业人员15000余人,固定资产3.2亿元,销售收入2.8亿元,实现利润1800万元,上交税金1500万元,出口供货值5000万元,出口创汇760万美元,占全省95%。全市拥有缫丝设备21840绪/43组。年设计生产白厂丝526吨,占全省总量90%;双宫丝160吨,捻线丝30吨,桑绵球320吨,三种产品占全省总量100%。全市拥有丝织机500台(套),年设计生产丝织品500万米;拥有服装生产线5条,年生产服装300万件(套)。丝麻纺织业基本形成了从育种、栽桑、养蚕、缫丝、绢纺、丝绸、印染、服饰、家纺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格局。系列产品出口欧美、日本、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企业的4.1%,形成了具有晋城特色的支柱产业。
第二阶段:1993年—2007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探索阶段。1993年之后,国际丝绸市场逐步出现供大于求的低迷时期,国内消费水平又相对较低,加之企业市场观念落后、机器设备老化、资金严重缺乏、债务包袱沉重、企业改革滞后等多种因素,致使我市国有、集体丝绸企业生产经营逐年下滑,到2007年底市属6户丝绸企业资产负债率全部在100%以上,先后关闭破产。白厂丝年生产量从1992的526吨下降到100吨;桑棉球绢丝已停止生产;丝织品从500万米下降到156万米,国有丝绸企业难以为继。在此期间,民营丝绸企业却有了新的发展,如阳城县佳美茧丝绸有限公司仅拥有1200绪的民营小公司红红火火生产经营,2007年生产白厂丝80吨,2007年底阳城县民营新建投产1600绪的华燕茧丝绸有限公司和仙桐制丝有限公司逐步崛起,这给我们发展丝绸产业一个很大启示。 在棉纺织方面,从1992年开始,市纺织厂进行“棉转麻”战略性调整,经过几年的探索,开发出了大麻新产品。到了1998年,市政府对市纺织厂进行了改制,成立了由国有企业法人和职工合股基金会为股东的山西绿洲纺织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企业在对国际、国内纺织品市场流行变化趋势进行广泛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依靠科技创新,将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型棉纺企业发展为以开发大麻系列纺织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国家大麻纺织品开发基地。多年来,绿洲公司致力于大麻与棉、毛、真丝、有机棉、莫代尔、牦牛绒、莱卡、粘胶、复纺纤维、大豆蛋白纤维、牛奶纤维、竹纤维等各种新型纤维的混纺交织产品的开发研制,形成了集大麻脱胶、梳理、纺纱、织造和服装、服饰、床品、装饰品加工为一体的大麻纺织品生产线,大麻纺纱、织造技术保持着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土耳其、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港台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绿洲公司连续荣获“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中国纺织“科学技术贡献奖”、“中国麻纺知名品牌”、“中国麻纺行业竞争力十强企业”、“纺织产品开发贡献奖”、“火炬计划优秀高新技术企业”、山西省“结构调整先进企业”、“山西省名牌产品”、“山西省着名商标”、“山西省用户满意企业”等称号。2008年7月被中国纺织协会授予“全国纺织500强企业”、“全国麻纺十强企业”称号。从1992年到2007年间,绿洲公司的资产总额由4760万元,增加到20784万元;销售收入从4760万元,增加到17146万元;出口创汇从无到有,2007年达到600万美元;实现利税由亏损54万元到实现赢利1182万元。 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国有企业改制后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丝麻集团被市委市政府列为我市第一批改制企业。到“十一五”末,丝麻集团所属的十个企业,除绿洲公司和阳城丝绸进出口公司外,其余8个企业改制工作全部完成。其中5个企业实施了破产,3个企业完成了民营化转型或股份制改革。在丝麻行业国有企业进行改制的同时,我市一批民营企业悄然兴起。制丝企业有:佳美、仙桐、华燕等制丝公司;服装家纺企业有:红萍服饰、晋氏织造、金澜纺织等公司。加之改制后的吉利尔公司迅速崛起,森鹅公司实力增强,绿洲公司发展势头强劲。至此,我市丝麻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多种经济并存的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全市丝麻纺织服装企业已发展到了近80余家,覆盖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种麻纺纱、印染服装、家纺鞋帽、装饰刺绣等大纺织领域,并形成了具有晋城本地特色的丝麻纺织业。“阳城蚕茧”以优良的内在质量指标,于2006年被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为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晋城市第一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绿洲大麻多年来,取得了大麻脱胶、梳理、纺织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核心技术,拥有大麻纺织6项专利、8个国家重点新产品,38种中国流行面料。以吉利尔为代表的高平潞绸织造技艺,被收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第四批名录,该公司生产的“佶利迩”真丝系列产品荣获中国首批“高档丝绸标志”认证、是华北地区唯一入选企业。高平凤林刺绣以色彩鲜明,对比强烈,搭配和谐统一的艺术特点,大胆夸张,构图饱满细腻的造型手法,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审美价值独具一枝,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凤林刺绣厂被省文化厅正式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是晋城市唯一一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该企业生产的高平本地特色的丝线绣和布贴绣,尤以布贴绣最具特色,成为了高平刺绣打入市场的标志性产品。
二、发展优势
(一)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桑基地基础扎实。我市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据“竹书年纪”等的记载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这与我市良好的地域环境密不可分。我市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铜、铁、锰等矿物质成份,且氮、磷、钾含量也较多。区域气候温和凉爽,大气湿度相对较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非常适合桑树的生长和蚕儿喂养。从古至今在晋城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栽桑养蚕就已是人们自然生活的习惯。就是晋城这块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技术以及历史文化,造就了晋城蚕桑产业的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阳城蚕茧”,以其雪白柔和明亮的色泽,大小厚薄均匀的形态,优良茧丝内在的质量,于2006年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成为我省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在我市的阳城、沁水、泽州、高平等部分乡镇已形成了集中联片的优质桑园,并且已建成现代化的年制种十万张规模的阳城和沁水两个蚕种场,同时涌现出了大批集约化养蚕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养蚕户,为晋城现代化蚕桑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拥有产品核心技术,开发创新能力较强。山西绿洲纺织有限公司具有完整的大麻纺织生产线,是目前全国最大、最完整的大麻纺织品加工企业。公司依托科技创新,积极致力于大麻纺织工艺技术研究,取得了多项核心技术成果,通过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GOTS&OCS有机纺织品认证,瑞士蓝标认证。拥有9项国家专利,主持制订了9项大麻纺织品国家标准,8种新产品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51种面料入围中国流行面料,“绿洲牌”大麻布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山西吉利尔潞绸集团系国家“东桑西移”工程龙头企业之一,是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丝绸制造印染企业。公司有着50余年丝绸产品生产经营历史,“佶利迩”真丝系列产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高档丝绸标志认证、山西省名牌等殊荣。公司以高档丝绸、大麻为主要原料,形成了以面料织造、印染加工到成品市场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唯一的大麻丝绸交织系列面料荣获全国丝绸博览会新产品奖和丝绸产品金奖。
山西森鹅服装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织造、染整、制衣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公司开发有高档真丝床品、家居服、针织内衣及针织休闲服等系列产品,产品面料涉及桑蚕丝、纯棉、汉麻、莫代尔、竹纤维、大豆纤维、牛奶纤维、竹炭纤维等纯纺或混纺纤维,销售网络遍布北方各大城市和地区。企业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森鹅”商标荣获“山西省着名商标”,产品被评为“山西省名牌产品”和“山西省用户满意产品”;企业荣获“山西省质量信誉AAA企业”称号。产品版型舒适合体,面料自然环保,款式简约优雅,是深受成熟年龄消费者喜爱的健康生活品牌。
(三)纯天然的丝麻产品,市场消费优势明显。我市丝麻纺织产业,主要是具有本地特色的桑蚕丝和大麻纤维两大系列产品,皆为纯天然的纺织纤维产品。
桑蚕丝是由蛋白纤维组成的,含有18种与人体皮肤相似的氨基酸成分,并富集了胺基和氨基等亲水性基因;其丝蛋白中的色氨酸、酪氨酸有吸收紫外线的作用,具有很好的保暖性;桑蚕丝以其柔软舒适、光泽优美的自然特性在所有纺织纤维中被尊称为“纤维皇后”。因此,用蚕丝制成的产品,润肤保健,细腻舒适,光泽柔和明亮、手感爽滑柔软,并有很好的吸、放湿性和紫外线屏蔽性,吸音、吸尘、保温阻燃功能强。自古以来以丝绸为载体,历代的才子淑女为此倾注了多少思想情怀和艺术才华,好为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所享受,其绅士、富商、名门闺秀也竞相使用。就当今社会而言,健康型、功能性、个性化丝绸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可以看出丝绸纤维的底蕴优势正逐步得到现代人们的重新认可。而我国拥有13多亿人口的丝绸内销市场更是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大麻纤维是取大麻植物的韧皮经脱胶后制成的纤维素纤维,从传统意义上讲,大麻一直被当作一种用来制造绳索的纤维,直到近十多年来,由于生物脱胶技术的发展和相关绢、麻工艺的交叉引入,改善大麻纤维的细度的工艺得到了发展,大麻的服用舒适性才真正被发掘出来,是国际上新兴起来的一种天然纤维。大麻素有“天然纤维之王”美誉,是一种典型的绿色产品,具有天然抑菌、保健卫生,吸湿排汗、清凉爽身,手感柔软、穿着舒适,无刺痒、无静电,耐高温、抗辐射、抗紫外线、消音吸波等独特性能。顺应了当今“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消费潮流,符合国家当前轻工纺织领域重点鼓励发展“特种天然纤维加工”的产业政策,国际国内市场前景看好。
桑蚕丝和大麻纤维皆为纯天然绿色纺织原料,单一或者混搭,无论是透气性,排湿性,亦或是舒适性,保暖性,都是所有面料中最佳的选择。用其加工生产的服装、装饰、家纺等系列产品,在当今返璞归真和人们环保意识逐步增强的时代潮流下,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目前,又恰逢我国首倡、高层推动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新机遇,随着沿线国家的逐步发展,市场将会越来越大,新的丝绸之路将会大放异彩。
三、存在问题
(一)原料基地发展滞后,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晋城丝麻纺织业主要是丝绸和大麻两大系列产品,产品的主要原料与农业息息相关,尤其是丝绸产品的主要原料跨种植和养殖(植物和动物)两大领域,国家在农业方面的政策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市大多数县区的养蚕多为偏远山区,蚕农多为五、六十岁的老人,尽管政府大力推广标准化桑园管理、小蚕温湿自控育、小蚕共育、大蚕条桑育、大棚育、方格蔟自动上蔟、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等技术,并在一些乡镇村庄得到了运用,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现状。就拿阳城县现有的仙桐制丝、佳美茧丝和华燕制丝三个缫丝企业来讲,由于原料不足,再加上体制方面的制约,发展举步维艰。今年前半年,缫丝企业全处于半停产状态,到了春茧收购期间,由于南方灾情多,全国蚕茧市场看好,蚕茧价格一路上涨。阳城县蚕茧多方参与的议价制度不够完善,春茧外流严重,直接影响缫丝企业正常生产。在这样的市场机制下,行业产业在当地达不到延伸,仅以低价值原料输送出去,不能充分发挥出行业的最大优势。
(二)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力量比较薄弱。随着多年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民间资本投入丝麻服装行业势头强劲,涌现出一大批民营企业。如山西吉利尔潞绸集团、山西景柏服饰、阳城县佳美茧丝、晋城市晋氏实业、山西砚陇鞋业、晋城市金凤凰制衣、山西红萍服饰、高平市山丹丹花制衣、高平市凤林刺绣、山西沁水柳府织造、阳城县云缦丝绵制品等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兴起大大推动了晋城丝麻纺织业发展,全市丝麻纺织企业现已发展到了近八十余家,覆盖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种麻纺纱、印染服装、家纺鞋帽、装饰刺绣等大纺织领域,并形成了具有晋城本地特色的丝麻纺织业。但总体看还存在着品牌杂、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产品开发滞后,技术人才匮乏,职工文化程度偏低、创新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壮大,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境堪忧。
(三)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企业集群尚未形成。目前,我市较有影响的麻纺企业有绿洲;丝绸企业有吉利尔、红萍、晋氏织造;针织服装企业有森鹅等等,这些企业都有自己较完整的产品加工制造链和产品专利,但各个企业规模还比较小,实力还不够强,集聚效应还不足,组织和引领全市乃至全省丝麻产业发展壮大的带动力还不足。所以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也是我们丝麻产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对策建议
(一)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区域、跨企业、跨所有制的大企业集团。我市纺织业中服装类产品生产企业有32家之多,小而散的特点更加突出,政府应支持和引导这类企业联合,互补长短,做大做强晋城服装类系列产品。目前,可分别以发展较好的山西森鹅服饰、山西景柏服饰、高平市山丹丹花制衣等企业为主,就近联合相关服装企业组建专业的内衣、职业、休闲等龙头企业集团。
(二)以贸易为纽带。我市丝麻产品大多是出口产品,国际市场的变化直接影响本行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的全面开放,我市丝麻纺织行业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过去委托外地企业出口,企业利益以及发展均受到一定制约。山西绿洲纺织公司通过多方面努力己有产品出口经营权,企业自己直接和外商见面,掌握着国际市场的第一手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企业发展趋势较好。为此,建议政府应积极引导和帮助生产出口产品的我市中、小丝麻纺织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和绿洲纺织公司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或整合,发挥出各自的最大优势,大大地促进我市丝麻纺织业的不断发展。
(三)以产业链为纽带。在晋城丝麻纺织业中,缫丝是整个丝绸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工业和农业的交集点,建议阳城县政府支持和引导现有缫丝企业、阳城丝绸进出口公司、县蚕桑服务中心和重点乡镇合作,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集栽桑、制种、养蚕、收烘、制丝于一体,形成合力,走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带动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
(四)以终端产品为纽带。规划建设山西高平丝麻特色纺织业终端产品产业园。以高平市吉利尔潞绸集团等规模以上丝绸服装企业为龙头,以本市20余家同行企业为基础,以家纺类系列产品为纽带,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合作整合,带动一批中、小、微企业共同发展。以丝绸服装家纺业的发展,带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促进我市丝麻纺织服装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五)以文化为纽带。依附旅游载体,着力打造晋城丝麻文化产业品牌。目前,晋城市有沁水柳府织造,高平吉利尔潞绸、凤林刺绣、炎纹化纺织、晋桑文化,城区晋氏织造、布工坊文化等文化色彩浓厚的企业。近年来以炎帝文化为中心,高平绣活文化挖掘出丰富的系列产品,为晋城丝麻纺织业在挖掘丝麻古典文化,开发丝麻文化旅游产品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建议政府支持和引导企业,围绕当地古典和旅游文化,开发系列丝麻文化产品,充分发挥其整体效应,大力弘扬晋城丝麻文化精神。
(六)以网络为纽带。建议组建晋城市特色丝麻纺织业信息服务中心,最大限度地将广告资源、产品信息等通过信息服务中心使各企业达到共享,同时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用强大的营销网络使产品经营迅速上规模、上水平,助推我市丝麻纺织服装业持续稳步快速发展。 (作者系山西梅花丝麻集团公司负责人)
|